摘要 语文历来被指责为“少慢差费”,症结在哪里?整天围着课文转圈子,以有限的时间学习有限的课文,精耕细作,试图举一反三,而语文学习的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课文学习也不例外。本文试就课文教学如何举三反一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
教学大纲规定,七年级语文每周5课时,高一语文每周4课时,可如果连补课在内。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而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仍然还是那本语文书。也就是说,七年级每周排8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仍然是学一本语文书。平常教师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是考课内阅读还是考课外阅读7言下之意,考课内阅读,我更可以专注课文,“精耕细作”。多年来,固定文选的教学格局一直支配着语文教学,给不少老师带来的误区是把课文当作教学的起点与归宿,似乎语文教学就是学课文,整天围着课文转圈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师生搞得头昏脑胀,焦头烂额,都是为了在考试时获得高分,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被指责为“少、慢、差、费”便不可避免。
此类现象,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举一反三”。何谓“举一反三”?就是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
新课程理论认为:语文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言语的教育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语文又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准确的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静止的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问及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多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其实,母语教学,几千年的传承,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财富,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学例题)”“反三(做习题)”。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一些最简单的语调,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他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语言(言语)的“例子”!以平均每天听大入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也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学书面语,中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用有限的课时学习有限的课文,教师靠繁琐分析显能耐,学生在练习册上练拳脚,怎么脱得了花拳绣腿?目下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必须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必须返朴归真,变“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
一、“举三反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扩大积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讲究潜移默化,厚积薄发,学习语文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语文不是一日之功,但语文不能一日无功。质变必须要有量变的过程,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 强化读写。古人非常重视读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老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都称颂受过严格私塾训练的老先生的语文功底,其实他们正是书读得多的结果。我以为多读当是语文学习的钥匙。可以这样说,语文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无和阅读面的宽窄。读、写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坚持每天读点东西,每晚自觉拿出练笔本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喜怒哀乐,就不愁他的语文水平上不去。
二、课文教学“举三反一”的具体做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却是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在千万例子中遴选出来的。这个例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教学内涵。当然要用好。教课文,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从事的工作,“教课文”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把这两条原则运用到实际的课文教学之中?多读,读什么?多写,怎样写?从课堂教学,从与课文结合的角度,笔者的做法与体会是:
(一)读
多读已经成为共识,症结在于“时间”和“效益”。外部宽松的语文环境当然要争取,然而在目前环境下完全依赖外部环境的转变并不现实,更重要的要靠语文教师“自谋出路”,内部挖潜增效。时间从何而来?长文短上,省下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扩读几篇文章,方能用足用好课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用最短时间取得最大效益?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
1 比较阅读,拓展视野。就是由此及彼,找到与所学课文在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如在教读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的同时,就补充学习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三代》,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通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
2 学习节选,扩读全文。从节选的文章扩大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学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促使同学阅读《欧也妮,葛朗台》,学了老舍的《在烈日的暴雨下》就扩读《骆驼祥子》,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前后最好读一遍《红楼梦》,还可以看一看与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电视剧。
3 学习短文,扩读集子。学了《促织》,就扩读《聊斋志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扩读《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从课文学习扩大到作者整个的创作,甚至包括作者的传记和有关评论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多方探究,知人论世。这类阅读能较全面的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从中选择一两个自己最喜爱的作家,精读、模仿、创新,尽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
4 围绕重点。拓展强化。就是针对课文或专题训练的重点进行扩展性阅读。学了《社戏》、《端午目》、《本命年回想》,阅读汪曾棋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风情的魅力,加深对本单元课文训练重点的理解。学习朱自清的《春》,阅读许地山的《春底林野》,罗兰的《为了这春天》,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等美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季景色的秀美,学会抓住景物特点精准细腻地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