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意思是文章的内容由作者的思想支配,语言的表达由文章的内容决定,彼此结合得好,就会密切无间,结合不好,就会远隔千里。由此可知作文两个基本的要素: 一是语言,一是思想。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文采在文章中的重要意义。同样,语言在学生作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文,实际就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在作文评分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纵观近年学生的作文水平,实际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作文的语言更是越来越无趣,翻开学生的作文簿,同一题材的作文往往面目相似,大同小异,众口一词,而且尽是陈词滥调,“八股”之风盛行,中高考则成了作文语言“新八股”的集中营。
一.学生作文语言新八股的八大罪状
1.假。胡编乱造,说假话。没有真情实感,不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要么板起面孔,公事公办,不带一点情感;要么说违心话,不说掏心窝子的话。明明厌恶学习,却说“在这三年的生活中,我过得非常愉快”;明明觉得枯燥无味,却说“三年的生活多么有趣而充满活力”。
2.大。唱高调,讲大道理。尤其表现在议论文中,似乎不言国家、民族、世界,就难以体现自己观点的分量,一味高唱“主旋律”或“最强音”。语言大而无当,内容言之无物,“格式化”的千篇一律:开头点题,罗列名人警句;中间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话;结尾再拔高总结。
3.空。不仅表现为言之无物,更表现为言之“无我”。从名人那里借来的观点,从媒体抄来的材料,并未经过大脑的加工,所以无法提炼出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在新八股中,可以读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人文典故,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事件,从屈原到梁启超,从海明威到纪伯伦,但就是读不到来自作者思想和灵魂深处的呐喊;可以看到气势磅礴的排比,华丽优美的文词,就是读不到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凡此种种,大有六朝遗风。用穿靴戴帽、花拳绣腿、外强中干来形容新八股作文,相当贴切。说得时尚一点,他们都是导弹部队出身,地对空,空对地,空对空。是名符其实的“空”军。
4.低。作文水准低,句式简单,平铺直叙。初中生不像初中生说的话,高中生不像高中生说的话。“初次来到这里,我一下子变得很兴奋,跑来跑去,还想认识这里的小朋友当好朋友,我那时看到两个小朋友在那里,我就跑过去和他们交朋友,他们一开始都不认识我,也不愿和我交朋友,我就老跟着他们,也许是那个大男孩生气了,一把把我按在墙上,想打我,这时妈妈看见帮我赶走了他们,我吓死了,从那以后,我就老被别人欺负了……”,你看,这哪像一个高中生的作文?
5.幼。思想幼稚,口语化严重。中学生,思想还停留在小孩阶段,总“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住在‘糖果屋’里,屋子里面任何东西都是糖果做的”;总“想成为一个游乐园的主人”;还总想着“当军人,当侦探,做世界首富”。作文毫无“作”的痕迹,平淡如开水,口语化倾向严重,不像在写作文,像在与人聊天。“我不知道1968年那是怎样一个年代?曾听奶奶讲起过,那是个地狱。人们都好像生了病,一种摧垮意志的病。那时候,黑白浑然颠倒的;谁是那时候最不受欢迎的人?就是最穷的人,知识分子,低头走路,游街,睡牛棚的就是;大家吃饭前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拿筷子?不是,读《毛主席语录》,那断然是个无声的世界。大家不能多说一句话,朋友相见顶多交流一下眼光,大家要大生产吧,时间是金钱。”这篇对食指《相信未来》赏析的习作,思想混乱、认识幼稚自不待言,完全口语化的句子,语言苍白无力,表现力极弱,让人读后怀疑是否出自高中生之手。
6.陈。陈旧,永远老一套,吃别人嚼过的馍,说别人八百年前就说过的话,你这样写,他也这样说,写教师必定和蔼可亲,写校园必定宽敞美丽;妈妈的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一张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面朝大海,春暧花开”,让人耳朵生茧,让人一听就想吐。
7.套。即套作,因为缺少阅读,肚子里没有东西,不知从什么“葵花宝典”上背了几篇文章,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任何一个题目都往上套。“简单是深邃的夜空中滑过的一颗流星;简单是青春的面庞上掠过的一丝微笑;简单是幽静的山谷中飘过的一缕花香。”题目“简单”这样写,明天题目改成“宽容”,他不过是把几处“简单”换成“宽容”而已。后天题目是“魅力”,好办,只需再把几处“宽容”改成“魅力”就成。套来又套去,作文全没有自己的话,根本不会写,也不能写;外表唬人,所写内容实质与题目无关,于是动辄偏题就不难理解了。
8.废。以“总会有一个梦让人难忘记”为题写的记叙文,开头:“每个人都有梦想。因为梦想,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也有了不竭的动力去拼搏、去实现。然而,没有梦想的生活就如同坏了的指针,摇摇晃晃,没有方向。”不知从何时开始,学生总喜欢给作文戴一个不伦不类的帽子,非常可怕。或者开头多习惯用大段的排比句开头,语言极其华丽但却与文章内容无多大关联,说些正确的废话。结尾也多是抒发一些空洞的议论,无多少深入的思考和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无病呻吟和空喊口号,华丽的背后却是八股味十足。江苏名师何伟指出,一些高考作文“写了文化,却无底蕴;搬了经典,却无认知;议了文化,却无品位;堆了经典,却无思想;砌了文化,却无个性;写了古人,却无自己;摆了历史,却无现实;增了套路,却无创意。”可谓一语中的。
以上几点,说重一点,“八股”语言概括起来两个字:屁话。为什么学生作文难以卒读,原因恐怕就在于此,有谁喜欢读那些毫无意思的“屁话”呢?
二.八股语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汉语语汇丰富无与伦比。譬如要表达“死”的意思:历史上天子皇帝死曰“崩”,皇后或大官死曰“薨”;常用的有:死,亡,殁,去世,逝世,老了,牺牲,就义,成仁,倒毙,不在了,与世长辞,长眠不醒,离开人间,离我而去,永远不回来了,停止了思想,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归西了,上西天了,见马克思了,凉了,硬了,忘出气了,见阎王了,呜呼哀哉了,等等。另外,自杀,自尽,投河,自刎,自缢,脑袋搬家,身首异处,等等,也都是死的意思。各地民间,人们的口头创作里,还有许多种关于死的说法,无法尽述。初中语文课本《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要我说,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好听,最好看,最丰富,最明白,最精确,也最具活力。有着几千年活力的汉语言,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变得如此干瘪无味面目可憎了呢?新八股的背面,其实是青少年一代的集体失语,非常可怕。更可怕的是,语言的实质其实就是思想,如果学生沉浸在八股之中,乐此不疲,一生“套用”下去,那就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代人的悲剧了。八股必须尽快根除。根治八股,须究其原因,对症施治,兹列八条:
1.阅读的缺失。可以这样说,语文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无和阅读面的宽窄。读、写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学习必须以“读”为本,多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就写作而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广泛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人文底蕴,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是创作优秀作文的必由之路。可眼下,“读书人”不读书,成了真正的“习题人”,文本学习不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学校图书馆成了聋子的耳朵。写是输出,没有吸引,哪来输出,肚里没有娃娃,自然生不出小孩。清人唐彪早就说过:“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读书作文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积累材料”做起。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作文时,自然就不会感觉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不会空洞干瘪,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有学生也不能说完全不阅读,但阅读格调低下,看的多是快餐文学、青春文学、作文集,阅读内容如果仅限于此,反而会降低品位,必然带来模式化的“八股”。作文,是阅读下出的蛋。“腹有诗书气自华”,缺少诗书的底子,作文如何能够厚重!根治八股,必须从阅读开始。读书本,读名著、读山水,读社会,为作文铺上厚重的底色。
2.思想的贫乏。语言,根本的是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表现形式,真正精美的语言必定是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的,也必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能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思想深刻的人,语言就不会苍白无力;思想宏通的人,语言就不会贫乏干瘪;思想深邃的人,语言就不会人云亦云。而我们中国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的调查,就充分地说明了一切。学生没有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作文教学而言,因课业负担过重和应试压力,教师常常是用范文引导学生,用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很少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生活,学生往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思想与生活剥离,内容必然空泛虚假,写起作文来纸上谈兵,看起来慷慨激昂,很有章法,也很有文采,但实际掩饰不住内容的苍白、空洞、做作和虚假,学生习惯以唱高调的方式来表现道德理想,以沿用成习的有固定象征意义的符号式的事件来表现脸谱化的人物,结果丧失鲜明的个性,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如枯枝败叶一般,缺少生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无法体现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同时,语言和思想之间有反作用,语言的贫乏又反过来制约思想的开放与深刻,从而导致思想的僵化。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概括作文,我以为那就是“思想”。作文是思想开出的花。作文,说到底是思想、见识的高下。根治八股,必须培养学生真正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3.语文的悲哀。母语教学,几千年的传承,自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可我们的语文老师,全然不顾语文课本身的特点,用教英语和理工科的方式教语文,过分强调“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以讲授为主,而且眼睛紧盯的是课文的内容,偏重课文的情节分析、形象分析、主题概括以及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语言的揣摩、赏析。往往只在课的结尾花三五分钟时间点一下:这篇课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举一两个例子说明一下,算是过了语言关。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不客气地说,我们多数语文教师真的是不懂语文在教语文,不懂阅读在教阅读,不懂作文在教作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缺失了咬文嚼字的意识和推敲锤炼的能力,用词造句只求直白,不求文采;只求大概,不求具体;只求大意,不求达意。
反思语文教学,我们或以“语言学家”的眼光去看待“语文”,以“语言学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课文成了语言学知识的例证,“讲语言学知识,考语言学知识”成了语文课的全部内容,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又或用“文学家”的眼光去看待“语文”,文学欣赏成了语文阅读课的全部内容,泛语文充斥课堂,作文教学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按成年人甚至作家的方式写作,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们所缺的,恰恰是“语文学家”的眼光,我们只看到、或过分夸大了语文学科和它临近学科——语言学和文学的联系,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质的区别。这质的区别,就是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它的任务和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进而“掌握、运用”语言,并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养成习惯。如果说学生学习了物理、化学知识就能运用,学生学习语文课本,目的并不在掌握课文本身的内容和知识,而是由此习得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养成读书、写作的习惯。要根治八股,语文课,必须回到语文课的本性、本职、本能上来,使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4.环境的污染。一者,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充斥着虚假,有人甚至慨叹,除了假发不假,什么都是假的。即便是圣洁之地的学校,动辄应付各色的检查,时常教导学生说假话,你怎么能指望孩子作文讲真话?二者,我们是一个口号社会,习惯“口号”治事,成员普遍不务实,无信仰加上政治挂帅,学生的父母受毒尤重。学校不是世外桃源,其父母、老师也必然“教化”到他们的子女和学生。三者,社会成员普遍急功近利,以分数为目标,以成败论英雄。高考以分数作为录取学生最重要依据,学校追求的唯一指标是升学率,教师以灌输作为法宝,学生也是重理轻文。阅读不如背书,写作文不如做数学题的观念深入人心,甚至包括部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在内,牺牲语文当然就在所难免了。社会、家长、老师、学生,个个眼睛只盯着中考、高考,考大学作为唯一目标,考取之后干什么?有多少人认真想过,在这一点上,天之骄子“大学生”与“放羊娃”有什么区别?国人有两大特性,一是健忘,二是心存侥幸。昨天天塌下来今天就忘记了,明天天塌下来大概不会压到我,我买的火腿肠大概没掺瘦肉精,我买的玉米面馒头大概不是染色的。说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没人在乎。
人,是环境中的人。扭转八股之风,需要净化环境。
5.指挥棒不力。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要求学生读诗、背诗、爱诗、写诗。俄国的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诗是心灵之火。”法国作家雨果也说过:“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为以及高尚著作。”大凡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青少年时代都是喜欢诗歌的,是诗使他们的心灵聪慧、情趣高洁、立志不凡。可如今,中国“诗情的消融,诗歌的凋零,对美学的隔膜”,让人吃惊。历年的高考作文说明中都有一句“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为什么不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呢?这本身就给学生一种误导,就是认为诗是和高考无关的。高考是无形的指挥棒,唐代诗歌的繁盛与以诗取士不无关系。“不学诗,无以言。”诗是青春的火炬。“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而被看作是艺术中的艺术。”锤炼语言,提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最好从诗歌开始。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与诗歌共舞的年龄。一个诗的国度,竟然没有了诗,没有了激情;应该最爱诗的青少年不愿读诗,读不进,也读不懂,更写不出,这是何等触目惊心的事情!根治八股,“需引诗情到青年”。
6.婆婆的管束。学生作文,束缚太多,镣铐太重。社会的管束。要求孩子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听话,要谦恭,不要张狂,不要瞎说,不要激动,……写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人和事,思想要健康,主题要鲜明,中心要突出,结构要合理,语言要规范,等等,这一套标准成了悬在孩子们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使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实感情,只得摈弃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久而久之,他们不能独立思考,不敢积极体验,不愿主动交流,不会大胆表达……最终,表现在做人上就是虚伪,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现在作文上就是虚情假意。高考的管束。作文阅卷受时间、任务等因素的制约,注重的是作文的外表,华丽的八股文有时倒能得高分,真正有灵气自己写出来的却不保危。老师的管束。近来不断传出小学语文考试难倒硕士、博士甚至博导的新闻,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母语教育在追求一种和数理化一样的标准答案。教师围绕考试指挥棒转,用古板的语言教条来约束学生,一切讲求标准答案,一切都要找套路,有的老师甚至这样向学生“传经”:考作文,开头和结尾最重要,要设法唬住他们,中间部分阅卷老师不会细看,写作要分清主次。这样,作文“新八股”便诞生了。有这么多的镣铐必然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何能享受到作文的乐趣,又如何能跳出优美的舞蹈!作文教学要冲出八股怪圈,须解除束缚。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自己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把限制学生思想自由的“过滤器”打碎。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创新,鼓励个性化的构思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高考必须拉开作文评分档次,让学生的付出得到回报。
7.外语的冲击。外语教学在小学、中学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学外语不是没有必要,但如果因此而冲击到母语的学习,那肯定是得不偿失。外语教学的法宝就是一个字:背。整天给中文,默英文,给英文,写中文,一张纸就能让学生忙半天。背不出,下课到办公室继续背,总不能天天去办公室麻烦老师吧,何况,会背了,考试还真能得高分,有利当然要起早了。哪像语文,忙了一气也许一分都拿不到,还忙个什么劲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外语要背,数理化要做,能够挤的只有语文了,反正“做不做区别不大”。前些年,雨后春笋般的双语学校已经纷纷关门大吉,事实已经对从小双语教学、低年级花大量精力学外语作了否定。就目前来讲,外语学习对母语的严重冲击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大学生感叹:早知学外语没有什么用处,我干嘛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在外语上?不知有关部门何时能给母语一个灿烂的天空?
8.学生的原因。一者,生活的贫乏。学生怕写的根本原因是觉得无东西可写。“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何况学生多半不是“巧妇”。我们知道,学生获取生活体验的渠道无外两种:一是亲身实践,直接体验;一是广泛阅读,间接吸收。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两条渠道似乎都是深沟壁垒,根本无法通行。进入初中,学生等于钻进了铁笼子,生活早已被父母老师画好了轨迹,教室——食堂——宿舍,或是学校——家庭,这已成了学生永远挣不脱的“魔圈”。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囚禁在书山题海中,学生哪有机会进行生活的体验?平常自不必说,就是寒暑长假,学生也是身不由己,这个“班”那个“营”,常常是“顶着星星出,披着月亮归”,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生活在中学生眼里就是茫茫大漠,无边苦海。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打过比方:“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日常生活这源头活水中汲取写作的养分,让他们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点滴入手,处处留心,细致观察,多分析、多总结、多积累,炼就他们发现写作素材的慧眼,变“无事可写”为“处处留心皆文章”。二者,缺少修改、锤炼的意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人贾岛的诗句说明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来自于千锤百炼。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许多学生缺少推敲锤炼的意识,不重视语言的锤炼。写作时,有的用词马虎,成句随便;有的只顾肆意驰骋想象,随想随写,写出来的语句自然就拖泥带水,紊乱杂芜,词不达意了。做数学,错了要订正;做作文,每次提出一个要求,不过关,也要“订正”。这样,学生做的时候就不会“胡来”。同时要指导学生对现有作文进行“升格”训练,不达目的不罢休。三者,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大街上两车相撞,引起争吵。有两个同学从此经过,一生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见两人吵架,甚是无聊,其它无事。”另一生道:“早晨骑车上学,路上密密麻麻围了一群人,围成了一个不很规则的圆圈。在圆心位置,站着两位同胞,其中一位一只手握着自行车把,另一只手指着对方破口大骂。原来是两位同胞不慎撞了车,引起了一场口舌之战。其实这是小事一桩,并没有争吵的价值,一句‘对不起’就解决了,两人毫不相让,班也不上了,更有那么多仁兄围成这个不大不小的圈,还有人在里面起哄:老比嘴劲有什么意思,君子动口更动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真难为这般中国人,还常常把“寸金难买寸光阴”挂在嘴边。这难道不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么?”普普通通,看似没有任何“看点”的东西,有的人视而不见,而有的人却写出了震撼人心的文字,这到底是为什么?看来,生活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感悟生活的能力。古人向来讲求“情动于中而发于言”,心中有情,笔下才能有好文,语言才会有意蕴,有灵性,有品位。一条众人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这是源于他的情感体悟。鲜活闪亮的语言只有用真情才能酝酿出来。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就会使语言失去灵性和意蕴,变得肤浅直白,缺乏感染力。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却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世界。可见,“看”不仅要用眼,更需要用心、用脑,否则,或“视而不见”,或“一叶障目”,或“走马观花”。生活固然重要,感悟生活才是作文的关键。善于感悟,就能从平凡的、常见的、人们都熟悉的事物中,或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尚未发现的特点和不平凡的新意;反之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入宝山而空返。
“八股”之风不可长,根除“八股”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出重拳,下猛药”。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要从关注技法指导转移到更多关注人的发展上来,关注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抒写心灵,展现自我,我以我眼看世界,我以我心写文章。八股必须根除,你我共同努力。
张金保,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句容。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