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笔者认为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如人教社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话的翻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半山上停留着云雾,就像飘带一样”;相应地,该书在解答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望”字不同义项的一组习题时,把该句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其他教学资料也有如此理解的,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下册)在赏析该文时云:“……然后写远望,写俯视。远望是‘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俯视是‘半山居雾若带然’”,显然也将该句中的“望”字解释为“远望”。总之,这些资料都把此句中的“望”字解释为“远望、远看”。
其实,在古汉语中,“望”字除了有“远望、远看”等普通义项外,还有“(时间、年龄)临近、接近”等特殊义项。有关工具书对此已有反映,如《古代汉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释⑤:“临近,接近;不到”;《学生古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⑦:“傍,临近。例如:望晚”等。对于“望”字此义项的使用,古文献中也不乏其例。例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望秋”即“临近秋天”);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逾七望八”即“年纪超过七十临近八十”);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曾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笔者认为,一些资料将该句中的“望”字释为“远望、远看”是不够恰当的,应释为“临近、接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进行鉴定。
首先,从词素组合的角度看。显而易见,在该句中,若把“望”字释为“远望、远看”,就会把“晚”和“日”两个词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复合词,即“晚日”,似乎可以用来表示“傍晚的太阳”这个概念;而古汉语中一般是不用所谓“晚日”这种说法的。古汉语通常用“夕阳”或“落日”等词语来表达这个概念。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等。相反,若把“望”字释为“临近、接近”,那么“望”字就可以与其后的“晚”字组成一个表示时间的合成词“望晚”,意思是“临近(接近)晚上”,即“傍晚”。(上述《学生古汉语词典》中即列有“望晚”的构词例证)这样,该句的语言表述依然通顺,总体含义依然明确,还可以避免出现“晚日”这种非常罕见的词素组合。
其次,从节奏划分的角度看。桐城派作家普遍重视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当初刘大櫆曾提出“因声求气”说,其后姚鼐又进一步提出了“神理气味”说和“格律声色”说,都强调文章的语句要达到音节匀称、音韵和谐的标准,使之有节奏感,便于诵读,从而体现文章内在的“神”和“气”。若像上述教学资料那样,把“望”字释为“远望、远看”,进而把“晚日”视为一词,那么该句的节奏将势必划分成:“望/晚日/照城郭”,音节长短不齐,音韵不和谐,缺乏节奏感,与作者的主张相背离;相反,若把“望”字释为“临近、接近”,把“望晚”视为一词,那么该句的节奏则可以划分为:“望晚/日照/城郭”,音节整齐,节奏匀称,富有美感,与作者的主张相吻合,而且仍然符合语法要求,也未改变原句的含义,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可知,把“望晚日照城郭”中的“望”字释为“临近、接近”,比释为“远望、远看”更合适、更恰当,既符合人们的构词习惯,也更符合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作文主张。所以,“望晚日照城郭”中,从“晚”字的角度说,它应属上读,与“望”字组成“望晚”;而不应属下读,与“日”字组成所谓的“晚日”。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资料纠正以往对该句中“望”字的不当理解,并将该句的译文相应地改为:“傍晚太阳(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宛如一幅画……”
(作者单位: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