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10

[ 夏国虎 文选 ]   

《出师表》中一处断句的思考

◇ 夏国虎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经典名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一般都读作“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句中“先汉”、“后汉”一直被人们误解为史学所称的“前汉”、
  “后汉”即“西汉”、“东汉”。
  笔者认为,正确的断句应是:“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和“后”都是独立于名词“汉”的时间词,分别表示“先前”和“后来”的意义。
  下面是我对错误的断句作出的一些思考、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的断句?大概是因为:(一)文章中多处提到“先帝”,人们容易望文生义,从“先帝”是一个词联想到“先汉”即“前汉”。这是极易形成的思维定势。(二)史学上有“前汉”、“后汉”和“西汉”、“东汉”的表述,人们见到“后汉”的字样就认定是一个名词,并类推“先汉”即是“前汉”。
  在《诸葛亮文集》中,“汉”字作为“朝代”意义独立使用者,共25处。在“汉”字前头加“先”和“后”,仅《出师表》一处。这是一种特殊现象,应该作出特别分析。 “汉”之分“前”、“后”与“西”、“东”,是汉代以后史学之称谓。“前汉”特指“西汉”,“后汉”特指“东汉”。两汉时间断限自高祖建立汉朝始,到曹魏代汉、献帝让位止。之后刘备称帝也像刘秀一样,立的都是汉朝的旗帜。从董卓造难到曹氏代刘的整个东汉末期,时人称“汉”不分“先”、“后”与“西”、“东”,在刘备称帝后,父子统治的地域和时间内仍是如此。从那个时期的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兹不述诸葛亮更是把“汉”作为一个整体,不独包括刘邦始建的西汉和刘秀中兴的东汉,还包括刘备称帝后人们所称的蜀汉。诸葛亮以“汉”为正统,视刘氏的江山为一脉相承,念念不忘“兴复汉室”,文集中有多处可以佐证的例子。
  诸葛亮的那段议论,也可以说是论史,但那是从用人的特定的角度来论史。虽然是论史,用意在于规劝后主亲贤远佞,不要重蹈桓帝、灵帝亲阉宦而倾国的覆辙。那段议论及接下来的叙述,将诸葛亮为人之谨慎和为文之高妙体现得异常精到。诸葛亮对于刘禅,尽管由于刘备托孤、嘱其子“父事丞相”而有特殊性,但毕竟是臣下对君上,规劝要讲究礼节,也要讲究策略。诸葛亮以一“先”字泛指“汉”的“兴隆”,以一“后”字特指“汉”的“倾颓”,并接着叙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就借刘备之论把“汉”的“倾颓”同“桓、灵”联系在一起,用以诲诫后主的良苦用心:在臣下,是曲致其情;对君上,则是直达其隐。“先”、“后”两词的使用极富有弹性,足堪玩味。
  纵览两汉史料,也可发现错误的断句具有很大片面性。事实是:先汉既非始终兴隆,而后汉一贯倾颓。至于“亲贤臣,远小人”,以西汉而言,并不具有代表性;同样,亦不能以“亲小人,远贤臣”去概括东汉政治。
  今人阅读古文,要特别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避免把两个意义相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出师表》中的“先汉”和“后汉”即属于这种情况,只是由于如前所述的原因,不容易甄别罢了。
  综合我对《出师表》中一处断句的思考、分析,《出师表》中这句经典名句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作者单位:宝堰中学)

《出师表》中一处断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