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3期 ID: 146648

[ 罗献中 文选 ]   

“见”“望”相较,孰劣孰优

◇ 罗献中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另外,中晚唐时期一些仿效该句的“效陶诗”也用“望”字,可作为旁证。如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一云:“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苏颋《闲园即事寄韦侍郎》云:“结庐东城下,直望江南山。”等等。
  “望”字被改为“见”字,始于北宋,始作俑者就是大文豪苏轼。原因是,他认为此句用“见”字更优。其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东坡题跋》卷2)中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又在《仇池笔记》中云:“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见南山,境与意会。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曾云:“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鸡肋集》卷33《题陶渊明诗后》)由于苏轼在文坛上居于领袖地位,所以其言一出,众人翕然响应,纷然赞同,例如宋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浑成风味,句法如生成。而俗人易曰‘望南山’,一字之差,遂失古人情状。”蔡启在《蔡宽夫诗话》中亦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见字为望字,若尔便有褰裳濡足之态矣。乃知一字之误,害理有如是者。”此外,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等皆作摘引,作为至理高论。于是乎,苏轼之言遂被奉为圭臬,以致此后历代的陶诗版本中,该诗句只用“见”而不用“望”了。
  那么,陶渊明这句诗果真如苏轼等人所言,用“见”字比用“望”字更好吗?事实并非如此,苏轼等人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道理并不复杂:其一,在表达“观看”这个概念方面,“望”字通常侧重于表示观看的“过程”和“方式”,是“远观”之意;“见”字则通常侧重于表示观看的“结果”,是“看到、看见”之意;而前面的修饰词“悠然”是属性词,表示人的心态和情状,意思是“悠闲自在的样子”,更适合修饰表示过程和方式的“望”字。其二,在表达“观看”与人的主观意愿的关系方面,“见”字通常表示无意“看到”,“望”字则通常表示有意“远观”;“悠然”这个表示人的心态和情状的属性词,显然更适合修饰表示有意“远观”的“望”字。此外,“望”字也并非“俗”字,古诗中对其使用比比皆是,且富有耐人寻味的意蕴,例如唐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俞紫芝《咏草》“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杨蟠《陪润州裴如晦学士游金山回作》“回船却望金陵月,独倚牙旗坐浪头”,等等。由此观之,陶渊明原诗所用“望”字是恰当的、有意蕴的,并非“神气索然”。其“悠然望南山”,就是“悠闲自在地观赏南山”,体现了其辞官归隐后的旷达、恬淡、闲适的心情;而苏轼等人改为“见”字则失之牵强,非但不能体现诗人的心态,更不能体现所谓的“意与境会”,是不恰当的。
  另外,当代著名古文献学家徐复先生则从文献考索和修辞运用的角度,证明陶诗此句该用“望”字。他认为“望”字本身有“向往”之意;“南山”也并非虚指,而是借指曾隐居浔阳南山的名士翟汤。所谓“望南山”,就是暗喻景仰名士翟汤。徐复在《陶诗“望南山”正诂》中云:“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南山向无确解,如虚指某一高山,则似有诗意而实则凿空。余读《晋书·隐逸传》:‘翟汤,字道深,浔阳人,不屑世事,耕而后食。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渊明为翟汤同乡后辈,志行相似,故诗中‘南山’,实借指翟汤言,非属虚指。又萧统《文选》选陶诗,作‘悠然望南山’,望谓注仰,有向往意。陶诗原文当如此。”徐复的考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新的角度论证了陶诗原文中使用“望”字的合理性。
  综上可鉴,在陶渊明的这句名诗中,用“望”字其实比用“见”字更好,可以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更加意味深长和耐人寻味。苏轼等人臆改陶诗名句的做法属于智者之失,虽无恶意,不可苛责,但不足为训。所以,学人应该恢复陶隐士这句名诗的本来面目,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这样才能恢复其内在的“余蕴”和“神气”。
  (作者单位: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

“见”“望”相较,孰劣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