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对古诗鉴赏只求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作浅易、概要的分析,“就诗论诗”,不涉及作品之外的高深问题。然而学生得分普遍不高,要么是读不懂,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要么是说不清,雾中看花,词不达意;要么是答不全,顾此失彼,力有不逮。究其因,是对诗歌的特点和鉴赏的规律了解不够。若能抓住诗歌鉴赏的三个“三”——三意、三看、三步,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会大有裨益。
三意——意念、意象、意境
虽说“诗无达诂”,但“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语),这“三意”就是鉴赏诗歌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意念,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是诗歌的立意。意在笔先,它是诗人创作的首要因子,也是鉴赏要把握的首要目标。
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时所借用的物象(形象)。它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贵含蓄,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几乎所有事物都可以作意象,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人物器皿等。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如用“折柳”寓“惜别怀远”之意(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用“明月”来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用松、梅、竹、菊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等。记住这些常见意象,有助于我们快速读懂诗歌。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表现出浓烈的感情色彩。区别在于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袁行霈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远影)、“长江”等组合起来,情藏景中,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感伤、辽阔而迷茫的意境。
在“三意”中,意念是指诗歌写什么的问题(目的、内容),喜、怒、哀、乐、趣等;意象揭示的是诗歌如何写的问题(艺术手法),通过物象或借代、或象征、或寄托;意境则是诗人营造和读者感悟到的一种艺术情调。这三者中,意象最为重要,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它既是“驭文谋篇首要的关键”(刘勰语),又是鉴赏诗歌的突破口。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诗人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看题目。“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李斯《谏逐客书》)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2010年江苏卷王昌龄的《送魏二》、辽宁卷陈与义的《雨》;或展示思路,如2010年广东卷黄庭坚的《望江东》(望)、福建卷郭祥正的《访隐者》(访);或流露情感,如2009年江西卷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喜)、上海卷白居易的《早兴》(兴);或暗示手法,如2010年全国Ⅰ卷刘孝绰的《咏素蝶诗》(托物言志);或分辨类型,如2009年重庆卷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咏史诗),2010年天津卷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送别诗)等。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的出生年代、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基本就能把握他写诗的感情基调和创作风格。历年高考诗歌的作者有许多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如杜甫、陆游、欧阳修近两年都有出现,其他如2009年的白居易、秦观、岳飞、辛弃疾、张先、孔尚任、张孝祥、姜夔,2010年的黄庭坚、李白、王安石、范成大、阮籍等。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这就为我们大大降低了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难度。如2009年的四川卷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要回答“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不难写出“南宋遗民对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的答案。
看注释。为了避免猜题、押题,高考命题者往往避熟就生,于是生疏的甚至鲜为人知的诗词曲出得较多。相应地,注释也较多地出现。2010年15套卷有注释,2009年11套卷有注释,2008年16套卷有注释。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寓意;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降低阅读的难度。
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2009年全国I卷《次石湖书扇韵》两个注释“朋友(石湖居士)去职归隐”、“作者终生不仕”,提供了与答题相关的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诗中描写的画面多半是“清幽恬静”的,二是作者(或朋友)所追求的情趣是“田园之乐”(隐逸之风),这为回答诗题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三步——指出手法、分析诗句、揭示感情
诗文鉴赏无论从哪个角度考查,都离不开两个基本点:一是写了什么,即思想内容、作者的感情态度等;二是如何写,即表达技巧。由此归结出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步骤和模式:
第一步:指出手法。可从诗歌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层面考虑(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突出或主要的方面):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或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或表现手法,衬托、烘托、对比、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委婉含蓄、以小见大、调用角度(远近、上下、总分、虚实、形声色味)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鉴赏不能脱离原诗。注意两点:一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意境(语言功夫不太好就“翻译”诗句),抓住意象并分析它的作用;二是用两个双音词(或一个四字语)概括诗歌意境,如恬静、幽静,壮阔、雄奇,凄惨、萧条,苍凉悲壮、明朗疏淡等。
第三步:揭示感情。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这些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表现了春光的美好;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形象地写出刻骨铭心的离愁;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故王国维说“着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再用两个双音词(或一个四字语)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如留恋、思念,忧愁、悲愤,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寄情山水,羁旅愁思,别恨离愁,愤世嫉俗等。
诗歌考查一般为两道题,最多三道,从不同角度命题,如分析意境、分析技巧、分析语言等,但不管如何命题,以上几个基本环节和要素不会少,答题时只要根据题干要求有所侧重即可。另外,如果不是单独考查表现手法,第一步也可以穿插在第二步的分析之中,不过最好还是单列,因为醒目,便于阅卷老师发现;第三步,无论如何问,都必不可少。
下面是2010年安徽卷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分析】命题人选了一首一般选本都不易见到的杜甫诗,意在避熟就生防止押题,但杜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人,结合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和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知人论世,对本诗的思想感情大体可以把握,但要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的多重性,不至遗漏要点。第一问主要考查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第二问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8.全诗运用直白手法(直抒胸臆)(指出手法。这是从整体讲,因为第二问直接考查表达技巧)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即: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的忧虑;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分析诗句,用四字语揭示情感。这里将第二、三步融合在一起)9.借代,(指出手法)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对应,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分析诗句)从视角和听觉(指出手法—从描写的角度)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揭示情感)本诗的手法还有用典、对仗、双关、虚实结合、对比等,在此略。
“三意”、“三看”和“三步”,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前后关联、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三意”是鉴赏诗歌的理论武器,它能帮你高屋建瓴、切中肯綮;“三看”是理解诗歌的快速通道,它能让你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三步”是确保高分的有效模式,它能使你“一矢中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作者单位:湛江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