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29

  

冒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 魏 刚

  基本用法
  表示提示性话语后或总括性话语前的停顿,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1.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表示提示下文,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例如:
  ①广平兄:五日寄一信,想当先到了……
  ②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某某的话。例如: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
  3.表示后面有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例如:
  任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
  4.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例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5.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或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后,表示解释和说明。例如:
  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②外国图书展销会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6.用在注明引文出处的作者和书名(或篇名)之间(当然也可不用)。例如:
  屈原:《离骚》 巴金《家》
  7.用在时、分、秒之间,表示分隔。例如:
  14:12:36(14时12分36秒)。
  8.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例如:
  三宝走了,三毛走了,小刘走了:是海燕就要去搏击风云。
  运用冒号时应注意
  1.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例如:
  ①记者在北京一些小学采访,不少老师反映:这一两年,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反映出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自理能力低,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
  冒号所管的内容为“这……等问题”,没有管到句末,且只做主语,所以应将冒号改为“的”。
  ②……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③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晓红上了高中。”
  2.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例如:
  ①周工程师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讨论:如何完成本月生产任务的问题。
  ②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以上两例的冒号所在处没有停顿,应将冒号去掉。
  3.转述不能用冒号。(人称发生了变化)例如:
  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间接转述,所以用了逗号。
  4.如果后文不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例如: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某某说”、“某某想”后不是直接引用,不用冒号;放在所说话中间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话的后边用句号。例如:
  ①他说今天不回家了。
  ②“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冒号使用错误,改为逗号。
  ③“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6.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例如:
  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
  冒号前后没有提示被提示的关系,应将冒号去掉。
  7.一个句子中一般不使用两个冒号。例如:
  昨晚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两个冒号应该有一个改为逗号。
  冒号用法歌诀:冒号形式两圆点,提起下文与总结;一个句子用一个,套用两个要避免。
  (作者单位:平昌中学)

冒号的基本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