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完李白乐府旧题诗《蜀道难》之后,被诗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新奇的想象、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所折服。诗人对蜀道雄奇险峻特点的描写,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于诗人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和变化莫测的笔法。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诗人不竭的灵感,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将各种艺术手法熔为一炉,融会贯通,使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风格相得益彰。
一、神话传说
诗人开头借用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六龙回日”两个神话故事,写出了蜀道在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不仅为蜀道增添了神秘色彩,引人入胜,而且也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开凿蜀道的悲壮惨烈,赞扬了开路者的神力和勇力。诗歌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产生了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
二、夸张蓄势
李白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绮丽的山水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既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内在感受的真实性,又巧妙地赋予诗歌外在形象以更大的感染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秀丽优美风景渲染得奇异迷人。在《蜀道难》一诗的第二小节当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两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实在是巧妙绝伦!
三、虚写映衬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蜀道难》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化虚为实: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更何况是人呢?这样加以对比映衬,侧面烘托,更能说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个主题。
四、摹写情状
摹写就是对事物的各种感受透过作者的主观感觉加以形容描述。“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诗人通过摹写人们的神态表情和行为动作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高、险、危,使人觉得蜀道高雄到人手可以触摸到星辰;人们看到这些奇景,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这种侧面烘托的方法不仅使诗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而且使读者更觉形象生动而又真实。
五、借景抒情
在诗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诗句,描写了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之景,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使人感到孤寂可怕。接着,诗人又描写了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诗人抒发了对西行之人的担忧之情。第三节诗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从而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情感。
六、复沓叠唱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歌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再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战祸之烈。同时,主旨句贯穿全篇,充分显示了全诗的咏叹基调。运用复沓形式,一唱三叹,使诗歌一步步推向高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作者单位:天祝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