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21

[ 龙建坤 文选 ]   

《荆轲刺秦王》疑点辨析

◇ 龙建坤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荆轲刺秦王》(下文简称《荆》文)是《战国策》的精彩篇章,它将荆轲刺秦王记叙得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似有几处疑点。
  1.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详细过程: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荆轲被斩。可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同样,他还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两处记载都用了一个“觉”字,也就是说,荆轲刺秦王这事还没实施就被发觉,计划胎死腹中。显然,《荆》文与《史记》叙述矛盾,此为疑点一。
  2. 文中记叙荆轲怒斥太子时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可是后文写易水送别时荆轲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对此事的把握有多大?是非常自信还是非常悲观?此为疑点二。
  3. 从前文(课文未选入)看,行刺计划是高度保密的,太子丹见田光时,太子丹见左右无人时才说出对秦国复仇的想法,谈话完毕后,太子一再告诫:这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此后田光正是为打消太子的顾虑并激励荆轲而自杀了。因此知道该计划的只有太子丹、田光(不久自杀)、荆轲、秦武阳等人,太子丹的其他宾客不太可能知道。可是从“易水送别”一段来看, “知其事”还有太子的其他宾客,并且他们“皆白衣冠以送之”,场面气氛也很悲壮。这不符合情节的逻辑性,此为疑点三。
  4. 按照当时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那么荆轲又怎么能“图穷匕见”去刺秦王了?对本国的“群臣”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应该防范更严。此为疑点四。
  5. 荆轲和秦武阳见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可是后文对秦武阳之所为再没有提及,凭空蒸发了一般,此为疑点五。
  首先谈第1个问题。《荆》文与《史记》两处记载矛盾并不能说明司马迁对《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之事的否定,因而不能说荆轲廷刺秦王这一环节是虚构的、不可信的。其实,只要将《史记·刺客列传》和《荆》文比较,就会发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完全认同《战国策》对荆轲刺秦王的记载,甚至很多地方,语言表述都相同: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岳麓书社《史记》评注本)
  另外,从《刺客列传》记载的篇幅来看,荆轲之事占去这个五人合传的2/3多。司马迁在该传的结尾道出了荆轲之事的来源:“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司马迁说:“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秦王的 “侍医”)有交往,对荆轲之事有详细的了解,他们对我是这样说的。”他还说,荆轲“名垂后世”,荆轲之事绝不虚妄,就是因为做事出发点明确,绝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看来,司马迁对荆轲之事信其有,不仅是因为荆轲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感慨,而且还因为荆轲之事口耳相传可信度高。但是,司马迁毕竟又是严肃的史学家,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史料记载,在难以作出合理取舍时,就采取了“疑则传疑信则传信”的做法,如《秦始皇本纪》和《燕召公世家》对刺秦的记载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对荆轲之事虽有所怀疑,但还是基本认同《战国策》的记载。所以《史记》的两处记载不足以否定《荆》文的真实性。
  第2个问题。“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这是荆轲在怒斥太子“疑其有改悔”时说的。按太子丹的计划,荆轲此去的目的首要是效仿“曹沫劫齐桓公”之事,“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从而“秦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一起 “破秦”。劫秦不成,再刺杀。后文荆轲在秦廷行刺失败时也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毫无疑问,在战国后期,以“劫秦反诸侯侵地”,进而“诸侯合”从而“破秦”的计划太幼稚,是不现实的。而荆轲也是在他坚持请求下才勉强答应。可是形势的危急让太子丹非常焦虑。尽管荆轲为此计划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却为了等另一个助手而一直未成行,而这又让太子起了疑心。因此荆轲这样怒斥,是从太子丹的劫秦计划方面打消他的疑虑。但是,谁都知道,“使秦”凶多吉少,即使“劫秦”成功,荆轲他们也难以返回复命。因而,荆轲易水悲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第3个问题,行刺计划是高度保密的,因此易水送别这样写确实不符合情节逻辑。但从作者歌颂荆轲见义勇为、急人之困的义举来看,送别的悲壮氛围无疑更利于塑造荆轲的崇高形象:明知此去是送死,但“终已不顾”,头都不回,何等坚决!何等壮烈!因此,如果缺了悲壮的易水送别,文章定会减色不少。
  第4个问题。荆轲花了 “千金之资”贿赂了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课文注释有误),蒙嘉在秦王面前讲了许多燕王表示臣服秦王的好话,“秦王闻之,大喜”,可能很大程度上放松了警惕。同时严格的安检可能也有疏漏之处,因而得以蒙混过关朝见秦王。据《战国策》记载荆轲被杀后,秦王“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就是定罪的意思。这说明荆轲能夹带匕首进来,已使秦王意识到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第5个问题。“秦武阳色变振恐”,已不能承担原来的使命,不值得一提(后文写荆轲被斩时未提及秦武阳,是不是作者的疏漏还有待商榷),同时秦武阳作为次要人物略去不写,并非败笔,反而情节显得更加紧凑。
  总的说来,作为《战国策》的精彩篇章,《荆》文尽管存在多处疑点,但是仔细辨来,却是它的合理甚至成功之处。有人说过,好的作品是耐读的,《荆》文的疑点就体现了它的耐读性。因此,我相信《荆》文将以其拥有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欣赏它、探究它。
  
  参考书目:
  ①韩兆琦等评注《〈史记〉评注本》,岳麓书社2004年5月版。
  ②左丘明撰 刘向、李维琦点校《国语·战国策》,岳麓书社2006年11月版。
  (作者单位:新邵县第一中学)

《荆轲刺秦王》疑点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