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在这里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感觉和极其灵敏的反应。敏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人们往往是忽略掉的。即使现在提出来,恐怕还会有人不以为然。众所周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装着滚沸水的茶壶而发明了蒸汽机。于是我们将他们敬为天才,顶礼膜拜。人们赞赏他们勤于思索,善于发现。其实这正是他们具有较强的敏感力而已。在一般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敏感力,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
一位菜农,看到黑油油的菜地里有几棵蔬菜枯萎叶黄,他就一定会去了解,去思索,是虫子吃了,是肥料过了,还是农药伤了?一位语文教师看到报纸上的一个生字,他就会去查字典,研究一下语境,而后用心记下来,决不会滥读而放过。过路的人看到枯菜败叶可以视而不见,不教书的人看到生字可以滥读(至多问一下,很少有人翻字典)。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存在于菜农和语文教师潜意识中的“敏感”,准确说叫“专业敏感”。这种专业敏感性的例子是很多的,不独是牛顿、瓦特、菜农和语文教师。人们常常只对自己爱好的事情感兴趣,且容易产生探究的心理;常常忘掉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却又很轻易地记住那些与自己专业、爱好相关的东西。这也正是专业敏感性的特征。是专业养成了敏感性,而敏感性又会促进专业的发展。
敏感性对于写作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冰心从日本回国时,在横滨码头看到了漂浮在海面上一只浸泡得变了色的木屐,于是引发了她的一篇杰作。这正是作家的专业敏感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她的想象和联想,她在日本的生活见闻和感受都是促成她创作灵感的要素,但专业敏感仍是第一要素,是第一位的。看到这同一只木屐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都没能与写作联系起来。而看到苹果落地,看到水壶滚沸的人也绝不仅仅是牛顿和瓦特。我们也都知道记者的工作,他们一旦捕捉到写作素材,从不放过,必成佳作,那就是他们的专业敏感性决定的,是他们具有极强的写作敏感性的缘故。由此可见,敏感性对于专业工作的重要,也可见敏感性对于写作的重要。
敏感和灵感一样,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们对于写作都十分重要。敏感是写作的前提,没有写作的敏感,就很难有想象和联想,更根本不会有写作的灵感。敏感是对写作素材的发现和认知,灵感是对写作素材的升华和编辑,是写作的冲动,是写作的兴奋,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可以这样说,敏感萌于开始,灵感成以结果。
写作的敏感性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人人都有的。作家、记者的写作敏感性较强,普通人较弱,或者没有。对于学生,写作的敏感性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常常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满足,让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远远不够的。观察能力只是表层的,对于写作只是一个条件,学生还没有动力将所看到的材料转化为佳作。而写作的敏感性则是深层的,写作的敏感性的形成,则会让学生把对写作素材的了解,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知)转化为产生写作的兴趣,上升为写作的灵感。
我们又说,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个并不难。兴趣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功——多次的成功。只要有写作的成功,就能诱发养成学生写作的兴趣。而写作的敏感则是更进一步的东西。兴趣是学生喜欢写作,他看到事物的时候,想把它用笔描述出来。而敏感,则是当作者看到事物的时候,知道哪些是可以用来写作的,哪些是不能用来写作的,该事物有没有代表性,可以用作什么论据,可以证明什么观点等等。也就是说,敏感对事物有挑选,有淘汰。由敏感而来的写作效果是显著的,甚或是惊人的。兴趣则不然,它几乎没有选择,结果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免粗制滥造,或者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然而,兴趣依然是可贵的,在兴趣引领下的写作,势必会形成可贵的写作敏感力,敏感力的形成反过来能激发更大的写作兴趣。
我们也说要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这是在有写作的欲望之后,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甄别、遴选、取舍。而写作的敏感性对事物的选择是被动的,是在没有写作需求的情况下,外界事物偶然的闯入视野,与主体接触,引发主体的写作欲望,引发主体的取舍。此时的敏感性也不排除具有观察习惯的学生在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有所得时产生。
要培养学生作文的敏感性,教师应先具备作文敏感力。例如某校邀请王永民教授给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为师者应能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写作良机。因为王永民教授对科学的巨大贡献,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地位,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报告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学生会有感有思,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情感共鸣,有写作冲动。在听完报告后组织他们写作新闻报导、记叙文、议论文(感想、评论)等,学生一定会写出琳琅满目的佳作。这个写作过程,学生自然会有写作的兴奋,有写作的灵感,有写作的成功。这自然会诱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深厚的敏感力,使他们知道怎样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其他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世博会、春晚等重大的国事活动,都会让学生有太多的感动,让他们去思索,去写作,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学生的生活圈子里,校园趣事、情感纠葛、好人好事等,都可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写作,从而形成他们较高的写作敏感力。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思索的过程,正是写作敏感力形成的过程。
在培养学生作文敏感性上狠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敏感力,他们的写作灵感自然会接踵而至,文思如泉,佳作连篇。学生真正有了写作敏感力,那他们的写作就必然是一种能力,会受益终生。这是从卷子到卷子的应试作文教学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作者单位:南召县第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