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04

[ 朱贺江 文选 ]   

妙若天成 别有佳趣

◇ 朱贺江

  在群芳竞艳的古代诗歌百花园中,有一朵小小的奇葩,这就是谐趣诗。它虽然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但却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它不仅能充分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灵活精巧,也能充分体现出诗人们的心灵妙运,因此,一直为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所喜爱。
  古代谐趣诗主要有嵌字诗、回文诗、顶真诗、拆字诗、联珠诗等形式,下面试分别进行例析。
  
  一、嵌字诗
  
  嵌字诗是在诗句特定的位置上嵌入一些特定的字词,从而形成某种妙趣。如〔宋〕黄庭坚《古意赠郑彦能》:
  金欲百炼刚,不欲绕指柔。
  石羊卧荒草,一世如蜉蝣。
  丝成蚕自缚,智成龟自囚。
  竹箭天与美,岂愿作嚆矢。
  匏枯中笙竽,不用系墙隅。
  土偶与木偶,未用相贤愚。
  革辙要合道,覆车还不好。
  木讷赤子心,百巧令人老。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构成八联,每联的首字依次嵌入古代八类乐器,即“八音”的名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些嵌入的字与诗句的内容都有着较紧密的联系。如“金欲百炼刚”、“丝成蚕自缚”等,表达了某种哲理,语言形式上也显得熨帖自然。
  再如〔元〕明本的《松月》:
  天有月兮地有松,
  可堪松月趣无穷。
  松生金粉月生免,
  月抱龙珠松化龙。
  月照长空松挂衲,
  松回禅定月当空。
  老僧笑指松头月,
  松月何妨一处供。
  这首诗题为《松月》,句句都有“松”有“月”,而且位置变化灵动,或分用,或合用,或句首,或句尾,摇曳多姿,虽多次出现却不显得重复拖沓。这“松月”二字既是诗之题,又是诗之眼。
  
  二、回文诗
  
  回文,即可顺读亦可倒读的文字,而且无论顺读还是倒读都很流畅,内容也基本相同。如〔宋〕苏轼《龟山回文》:
  潮回暗浪雪山倾,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描写了一系列海边的景物:雪浪、明月、钓舟、古寺、松径、小桥、清泉、海鸥……色彩明丽、层次清晰,构成一幅极为优美的海滨风情画卷,令人神往。如果将它倒过来读,也同样是一首好诗:“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回潮。”语言流畅生动,意境优美动人,而诗中表达的意思与前者基本相同,真可谓妙若天成。
  再如〔金〕王庭筠的《菩萨蛮》:
  白云孤映遥山碧,
  碧山遥映孤云白。
  楼倚一天秋,
  秋天一倚楼。
  断肠随雁断,断雁随肠断。
  来雁与书回,回书与雁来。
  这首词表达的是盼望离人归来的心绪。首句“白云孤映遥山碧”,次句却是它的颠倒“碧山遥映孤云白”。第三句“楼倚一天秋”,第四句又是它的颠倒“秋天一倚楼”。下片以次类推,也是如此。这首词的回文特点是一句先顺读再倒读,化成两句,四句化成八句,构思极为工巧。
  
  三、拆字诗
  
  拆字诗是将诗句中一些字的字形拆开来,分别安排在诗中特定的位置上,从而形成一种奇妙的表达效果。如〔唐〕陆龟蒙《闲居杂题·鸣蜩早》:
  闲来倚杖柴门口,
  鸟下深枝啄晚虫。
  周步一池销半日,
  十年听此鬓如蓬。
  这首诗的题目“鸣蜩早”三字在诗中分别被拆开为“口”、“鸟”、“虫”、“周”、“日”、“十”,成为六个字。诗人巧妙地把这六个字依次安排在诗句首尾的固定位置上,使之成为诗句的有机组成部分,浑然无迹。这六字分则各自入诗,合则构成诗题。它们嵌在诗中不仅不影响诗句的流畅,反而使诗句显得别有情趣。
  再如〔宋〕刘一止的《拆字诗》: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咏黄鹄,志士心未已。
  这首诗的每一句中都出现由一个合体字拆成两个独体字而且两者并存于句中的现象。如首句中“明”拆为“日”、“月”,次句中“岚”拆为“山”、“风”,三句中“破”拆为“石”、“皮”,四句中“枯”拆为“木”、“古”,五句中“何”拆为“人”、“可”,六句中“重”拆为“千”、“里”,七句中“咏”拆为“口”、“永”,末句中“志”拆为“士”、“心”。虽然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短短的五言句中,但丝毫不显得生硬勉强,充分显示出诗人遣字用词的艺术匠心。
  
  四、顶真诗
  
  顶真,也叫顶针,是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的表现形式是诗文中前句的结尾同时又作为后句的开头。如〔南宋〕沈约的《拟青青河畔草》:
  漠漠床上尘,心中忆故人。
  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
  叹息想容仪,不言长别离。
  别离稍已久,空床寄杯酒。
  全诗共八句,其中六句有顶真关系。如“心中忆故人”与“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与“叹息想容仪”,“不言长别离”与“别离稍已久”。它们之间前一句为后一句作铺垫,后一句为前一句作生发。环环相扣,妙趣横生。
  再如〔宋〕王安石组诗《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
  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
  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
  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
  追思陈迹故难忘。
  
  追思陈迹故难忘,
  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
  好随残汴理归艎。
  这三首诗中,第二首以前一首诗的尾句“烟云渺渺水茫茫”作为首句,第三首又以第二首的尾句“追思陈迹故难忘”作为首句。三首诗既各自成诗,又首尾相连,形成“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的审美效应。
  
  五、联珠诗
  
  联珠其实是顶真的一种变体。一首诗中每句的后半部分都用作下一句的前半部分,末句的结尾又与首句的开头重合。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阙新。
  一阙新歌声嗽玉,
  歌声嗽玉采莲人。
  这两首诗中字字重复出现,句句顶针联珠。而且末句的结尾又与首句的开头重合,如神龙衔尾、妙合无痕。诗句之间如峰断云连,回环往复,构思极为别致精巧。
  还有些诗人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创作出形神兼美、富有佳趣的谐趣诗作。如〔明〕吴绛雪的《四季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诗的每一行运用先联珠后回文的方式解读都可以成为一首七言绝句。如“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可变作:
  莺啼岸柳弄春晴,
  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
  晴春弄柳岸啼莺。
  其他描写夏、秋、冬的三句依此类推,皆成七绝佳构。其中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构成联珠,流畅婉转;两联之间又构成回文,顺逆可诵。每首诗都语法句丽,意味醇厚,而又特色鲜明,让人品读之余不禁产生一种别有会心的审美愉悦。
  
  (作者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妙若天成    别有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