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19

[ 何正安 文选 ]   

文言词类活用导学“五部曲”

◇ 何正安

  近几年全国及各省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均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均将“词类活用”列入必考项。全国卷和地方卷主要是将某些实词作为采分点在翻译题中考查。词类活用是古诗文阅读中的一道坎,学生必须跨过这道坎。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得体、得法的引导,让学生学而有法,学而有趣,学而有获,学而能用。
  
  一、补讲语法,夯实词类活用的必备基础。
  
  目前,多数版本的初高中教材均存在一些脱节之处。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法知识仅作了解,中考指挥棒不作必考要求,因此多数形同虚设,不教不学。高考在词类活用、字词、病句、仿写等考点上必然涉及一定的语法常识,高中教材又缺乏语法课,以致学生在高中谈“语法”色变,一头雾水。因此,高中教师不宜“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应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补讲语法,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为学生的近期高考和今后工作中的语言运用奠基。
  笔者了解学习实情,征求学生意见后,决定集中补讲语法。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师生已经尝到了语法的甜头。可以补讲的内容清单是:造字法、词的构成、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单句复句。特别要让学生理清句子成分的基本模式,各类成分主要由什么词类充当,为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类活用奠定语法基础。
  
  二、回归教材,明晰词类活用的知识系统。
  
  学生懂得语法,能辨识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属于感性认识,未成系统。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通常存在两种误区:一是“就句论句”,遇到课文中或习题中的词类活用,讲清讲明就行,不在一定的时候归纳梳理;二是“空谈体系”,抛开教材的知识短文和课本实例,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用高考复习资料或相关工具书的介绍。“就句论句”使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空谈体系”使学生欠缺坚实基础,二者均会导致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笔者采取了阶段推进的做法。高一上学期学文言文前补讲语法,高一学年只“就句论句”,强化理解记忆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和其余篇目典型句段;高二学年既“就句论句”,又引导学生归类“例谈体系”,让实例和理论结合,逐一突破词类活用的每一类型;高三学年学新文言文时,“运用体系”去“就句论句”,实现知识的课本迁移;总复习时,先督促学生梳理课本实例,再引导学生参看相关短文、资料后自我归纳出文言词类的提纲体系,促使两者水乳交融。
  
  三、研读成语,探寻词类活用的经典渊源。
  
  成语本身具有短小精悍、言简意丰的特点。在高三略显枯燥的复习中,词类活用的复习可以另辟蹊径,从语法的角度研读成语,对学习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很有帮助。教师可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体系里每一类的小类中各举一例,再让学生补充举例。这样既能巩固词类活用的知识,又能深入理解成语,一举两得。
  名词的活用这一大类,使动用法可举“祸国殃民”,意动用法可举“草菅人命”,作一般动词可举“不胫而走”,用作状语可举“马革裹尸”。动词的活用这一大类,使动用法可举“息事宁人”,作名词可举“救死扶伤”。形容词的活用这一大类,使动用法可举“涸泽而渔”,意动用法可举“不远千里”,作一般动词可举“耳熟能详”,作名词可举“青黄不接”。数词的活用这一大类,作名词可举“杀一儆百”,作动词可举“一日千里”。
  
  四、联系现实,拍摄词类活用的生活影像。
  
  叶圣陶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永不枯竭的源泉。联系现实学语文,学生耳目一新,知道高考后语文还大有用武之地。古代茶杯上环形地写着“可以清心也”,引导学生思考有几种读法,有没有活用现象,哪个词活用了,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有词类活用;大街小巷常见的“美容院”、“美发沙龙”,让学生观察到店铺命名中有词类活用;“‘静心’送给妈,需要理由吗?”“生命一号,聪明你孩子的大脑!”让学生顿悟商业广告需要词类活用;朗读歌颂海南岛的新诗《太阳河》:“……在枝头上闪光。啊,红了荔枝……啊,熟了爱情……”让学生感叹高雅诗歌中有词类活用。
  
  五、编写歌诀,铺垫词类活用的理解思路。
  
  歌诀记忆是一种辅助手段。歌诀,整齐押韵,节奏感强,便于记忆。运用歌诀记忆法要注意两点,一是歌诀最好自己来编;二是使用别人编好的歌诀,一定要先把歌诀和识记材料相对照,真正理解歌诀的意义,避免囫囵吞枣。这样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例如名词的活用,我引导学生编写“名词活用歌”:“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人本德,祖圣贤。大志向,小天下。先国事,后私情。近君子,远小人。老吾老,幼吾幼。礼尊长,勿辱人。耻无知,正愁予。师百工,兄事之。夜读书,日有得。强筋骨,美容颜。衣布衣,食杂粮。人美我,安人心。广言路,举忠贤。活伤病,死正义。威服众,怒怕人。”以上是一教师编写的词类活用 “三字经”,共30句,将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形网罗其中(加点词为活用)。两句大致成对,主要取材古文,选材精当,概括全面,略具故事性,形式新颖,朗朗上口。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思考哪个词活用,怎么活用,特别是怎么翻译,再要求背诵,力争实现迁移,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应有切实的帮助。引导示例:人本德——本,名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本”;老吾老——老(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尊重、尊敬”;活伤病——活,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伤、病,动词活用作名词,可分别译为“受伤的人”、“患病的人”。
  对词类活用的教学和复习,教师导学还需注意两点。一是回避学术争议,有些词是“本用”还是“活用”,是“多义”还是活用,可点一下,不必让学生参与成人的争议,在语境中能准确翻译就行。二是补讲语法、研读成语、联系现实、编写歌诀等都是促进学生理解运用的手段,教师还得通过组合高考题、精编习题、考试等来帮助学生巩固、迁移、运用。
  (作者单位:华蓥中学)

文言词类活用导学“五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