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它一般以阅读为载体,让学生自觉地透过语言符号,对文本有个整体的直觉了解与把握,它是有效阅读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石。现实的课堂中,教师都设置了整体感知的环节,似乎新课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笔者遗憾地发现整体感知的方法太单一,不是复述故事情节,就是概括主要内容;有些课堂里这个环节仿佛成了一种摆设,目的性不明,无法与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有一种“贴标签”之感,缺少了语文课堂的灵性。王荣生先生对整体感知有这样精辟的论述:“用整体感知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他的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宜整体感知,并不是所有的感知都能达到效果。那么对哪一类文本,运用哪些整体感知策略,能让学生自觉而快乐地进行初次阅读,对文本有个大致的认识与直觉的反应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苦苦思索着它的适宜性,下面就叙事类文章,谈谈整体感知的几种教学策略。
一、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就是抓住记叙的要素,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组织语言,关注语气语调的同时有条理地再现文本的情节。复述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口语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认为情节清楚、感人,能再次引起学生共鸣的文本更适宜用这种方法。如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学生在复述时必须抓住这样一条线:斑羚们进退维谷——老斑羚指挥——如何飞渡——老斑羚的壮举;把握“进退维谷”时的紧张,飞渡时的悲壮情感,这样的复述是有效的,它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深度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轻轻一点:“让你最感动的是哪一部分?”这样,就很自然地使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复述也自然成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
二、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旨。它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种教学策略决定了文本的特点:文本必须是内容并不复杂,主题也比较清晰,甚至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的。如《珍珠鸟》,学生较容易概括出这样的内容:本文主要写“我”对珍珠鸟的呵护,鸟对“我”的信赖,表现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主题。通过这个环节,很快弄清全文的框架,学生就会容易从人对鸟与鸟对人两方面去研读。本人认为对那些事件不很单一、语言隐晦、文章的中心又是教学难点的课文,就不适宜运用此法,如《风筝》《故乡》等。如果也采用此法,就等于把一块巨石放在旅行者的家门口,让他无法迈出第一步,造成的恶果只是快乐的消失,信心的受打击。对教师来说,这样的结果是最不希望看到的。
三、畅谈阅读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读物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同时主体对此信息进行解码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阅读感知就是指主体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信息的过程。因此,作为读者对每篇作品的阅读感受是有差异的。通过学生畅谈阅读感受,便于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记叙类文章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时,总会借助于各种描写。这类文章留给每位读者的感动点较多,给他们感性上的冲击较强,可以做到人人有话说。所以运用此法更为合理。如《皇帝的新装》,不妨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此文,你真想 (笑),为什么?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从“笑”字就能自然地带着学生走进皇帝与大臣的世界。本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能让学生的感受,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矫正与加深,始终让学生处在再次阅读的期待中。
四、为文中插图配上标题
人教版语文课本,有很多插图。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共有37幅,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它完全与教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编者精心编排的这些插图,目的是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最为便捷而丰富的教学素材。记叙类文章中的插图,多数跟文本的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有关,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环节充分利用它。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之后,给插图配上题目,从学生不同的答案中了解他们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如给《蜡烛》中的插图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所拟的标题精彩纷呈:“守护”、“祈祷”、“ 视死如归”等,大家的争论异常激烈,从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到文中的每一处表述,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在争论中,人物的形象逐渐凸现,主题也愈发明朗。由于插图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利用插图整体感知,学生不再感到是一种负担,在兴趣的激发下,能自觉地阅读文本。本方法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插图选好切入点,巧设预习作业。
五、从破解标题入手
整体感知环节从标题入手,也不乏是一种好策略。虽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但往往含蓄与简洁,它承载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就必须阅读文本。阅读伊始,可让学生完成围绕标题设置的问题。围绕标题设计问题,可给标题加有关修饰语、把标题扩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化抽象为具体等。如《智取生辰纲》,学生在整体感知过程中,要求他们思考晁盖等人为什么要用智,然后根据“智”字引出杨志的表现,自然地进入杨志形象的研读。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要求学生从参与的人或谈话的内容、给读者的感受等方面,另外给星期天加个定语。学生初读之后,往往会写出“名人荟萃的星期天”、“令人难忘的星期天”、“无拘无束的星期天”、“个性凸显的星期天”等精彩的答案。这时,教师只要抓住任何一个关键词,就能自然地进入研读环节。如“名人荟萃”,哪些名人?这么多人怎样来写的?……从标题入手设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首先考虑的是题目有没有再挖掘的必要,其次再考虑从哪个角度去设问有助于学生的整体感知。
六、从具体文本设题
从文本中设题,首先要寻找有价值的段、句子,还应注意难易度,如果你寻找的内容难度过大,学生就会产生畏惧感;如果寻找的问题过于简单,往往不利于熟悉文本。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寻找与第一段能衔接的段落。这个问题既理清了全文的脉络,又为讲清插叙与寻找父亲的事作了铺垫,真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从文本具体句段中设题,最基本的条件是问题关联整体,难易适度,否则此法不能采用。
虽然整体感知仅是阅读教学的开始,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因为它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始。如果没有苦苦地细读文本,就很难找到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多是以样画瓢,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误入程式化的怪圈中,因为语文课堂每一个环节必须跟兴趣相连,与实效相关。
(作者单位:奉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