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38

[ 严爱军 文选 ]   

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 严爱军

  自2007年开始,安徽、福建、江苏陆续将名著列入高考考查范围。江苏“圈定”的十部名著中有六部中外小说,一部诗歌集,一部小说集,二部戏剧,可谓面广量大,尤其到了后期复习阶段,真是千头万绪。我们到底该怎样跨过这道复习的“坎”?我把名著复习概括为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说与大方之家以求指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笔者认为,要想上好名著复习课,首先,教者要好好“复习”,要通读必考名著,给自己灌满“一江水”。只有自己熟读名著才能占领思维的制高点居高望远,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这一点既是一项基本要求,又是一项至高要求;既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长期要求,又是迎接高考指导复习的应景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作为一名文科生,作为一名“文人”,总应该读一些名著,起码读一下“圈定”的名著,哪怕是粗读、跳读也行。可是我们中有多少人真正读全了“圈定”的名著甚至是名著精粹版啊?正如李镇西老师在博客中所言: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以教者低窄的视界去引导学生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教者要有整体规划意识。《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这样的要求是递进的、渐进的。这就要求教者对名著复习的重点、顺序、深度和广度等等早作打算,统筹安排,做到成竹在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的整体规划不是搞“跨越式”,而是脚踏实地。我称之为“名著复习‘三级跳’”: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
  “入乎其中”阶段,关键是感知细节,重在“读”。学至高三,学生基本看完必考名著。但大多数学生在高一、高二的阅读体验呈无序化和模糊化状态。为此,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在名著的文本中浏览,巩固记忆,连缀情节。在这一阶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这样几种方法组织学生重读原著。1.“圈”读法。投影本节课阅读范围,圈定阅读章节和重点,这样有的放矢地阅读,以强化体验和感知。2.跳读法。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情节系统化、专题化的需要,笔者指导学生根据专题进行跳读。我设计的专题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主要情节”、“葛朗台太太和葛朗台的临终表现”、“三次端午节的情况”、“葛朗台和夏尔的不同‘致富之路’”,等等。如此“跳读”,既用时经济又重点突出。3.细读法。笔者指导学生“于经典处细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旁批旁注,强化他们关注细节的意识和增强学生自主解读和研究能力。4.“演”读法。这种读法主要用在复习诗集和戏剧中,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
  “出乎其外”阶段,关键是宏观把握,重在“串”。“串”就是编织情节链,即让学生形成对名著的中观和宏观把握,按照“教师示例——小组合作——师生讨论”的步骤,循序渐进。笔者投影示例《三国演义》的文脉:主角登场(1~5)、官渡之战(15~23)、赤壁之战(24~50)、扩张地盘(51~74)、夷陵之战(75~85)、南征北战(86~104)、最后结局(105~120)。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参照名著的回目,我们共同梳理《红楼梦》《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家》《哈姆雷特》《雷雨》等名著的文脉肌理。择要示例如下:
  《边城》的主要情节:主角登场(1~2)、三写端午(3~10)、爱情角逐(11~19)、人生残局(20~21)。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人物出场(1~5)、初现奢华(6~8)、生活画卷(19~54)、内囊衰败(55~78)、命运结局(79~120)。
  《欧也妮葛朗台》的主要情节:索漠城的葛朗台、外省来的爱情、家庭苦难、如此人生。
  “融会贯通”阶段,关键是体验特色,重在“悟”。这里“悟”的过程是指“术语——回看——论证”,主要是体验名著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因此,在这一阶段,重点要指导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文本语言、文章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教者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了解和掌握每部名著的显著特色和人物性格的关键词,做到有的放矢,如《老人与海》叙事中的“冰山”原理、精神胜利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复习中不可忽视的重点。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识记。如对艺术特色的识记和理解,笔者采用归纳法、比照法、表格法、分类法等,将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有效勾连,按“部”整合。第三,带领学生进行理解和体验。教者不能误导学生为了考试而机械记忆,而应让学生在名著中“行走”,带领学生带着术语去阅读、验证,让记忆和理解互为促进。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江苏省考查的十部名著,覆盖古今中外。面对千头万绪的名著复习,我们要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将复习内容序列化、专题化,简化头绪,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为此,教者要有专题意识和经典意识,要抓住主干,构建体系,推进名著复习向纵深发展。
  专题的设计可根据名著具体内容进行,如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我们可设计“三国人物篇”、“三国战争篇”、“三国谋略篇”;对《红楼梦》,我们可以设计“十二金钗谱”、“人物关系简谱”、“红楼丫鬟一览表”等;对小说集《呐喊》,我们可以设计“艺术特色一览表”、“主要人物一览表”、“小说主题一览表”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名著,整合名著的零碎内容,努力构建复习的网络和体系,使名著的内容变得立体化、有序化和规则化,最终实现对名著内容的“条块”记忆和深入理解。
  经典意识就是要求教者要放出眼光,去粗取精,抓住名著的经典情节,也就是大家基本都熟悉但不是很清晰的部分。只有抓住了经典部分,复习的针对性才可提高,高效才得以保证。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寻常物”华丽转身变为“绝妙词”,其关键在于诗人的体悟和研究。同样地,要想从繁复的名著中抽身出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触摸名著的高端精神,也需要教者钻研的意识。笔者认为,这里的研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研究高考命题。这其中,我们可以研究高考的考查重点及其变化,研究名著简答题可能会出现的题型以及解题模型,研究名著命题的走向,研究命题中的“变”与“不变”,研究考查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密度……
  二、研究复习方法。正如上文所言及,名著复习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对“二次作品”的简单记忆。教者需要从名著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想方设法,全面复习,系统复习,有效复习。在复习指导中,笔者综合运用了归纳法、图表法、专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努力构建学生的名著复习框架和体系。
  三、研究名著内容。对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教者要克服试题“依赖症”,不能仅靠旧题推进复习,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对名著进行思考和研究,在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上,自己创造性地拟设题目,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例如,在微观题的拟设上,注意考查内容不能偏不能怪,以防误导学生偏离复习重点。例如,苏北某次模考考查了“子午谷奇谋”的相关内容。学生几乎是全军覆没,原因是题目所涉内容较偏。特别要重视中观题的拟设,这类题依托名著基本内容,考试广度不大、难度适中、区分度明显。例如江苏卷2008年的“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那道题就是很好的例子。笔者也曾拟设了部分中观题目,如:“请简要比较奥菲利亚与鸣凤性格的异同”、“《边城》中三写端午节对情节发展的作用”、“葛朗台及其太太的临终遗言分别是什么,据此分析二人性格”、“请说出葛朗台和夏尔的‘不同致富之道’”、“隆中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名著的基本内容依赖性强,便于纠正学生光靠死记硬背概念条文不读原著而想夺高分的不良念头。对于宏观题的研究,要有前瞻意识。虽说此类高考题尚未真正到来,但已经初见端倪,如江苏2008年对《雷雨》主要矛盾的考查。平时,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谈谈《老人与海》中“冰山原理”的体现与运用、曼诺林出现对桑提亚哥的人物描写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对人物描写的不足之处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拟设部分探究题,如“请思考巴尔扎克将格朗桑和克罗旭的身份设计成银行家和法院的庭长的理由”、“为什么说‘狂人’不‘狂’”,以此激活学习兴趣和提高探究能力。
  总之,我们在名著复习的指导中,既要仰望星空具有整体意识,也要脚踏实地具有渐进意识;既要仰望星空具有前瞻意识,又要脚踏实地具有研究意识;既要仰望星空抬头远望考查的方向,又要脚踏实地埋头复习原著的基本内容。只有这般“仰望”与“埋首”,我们才能稳妥地跨过名著复习的这道“坎”。
  (作者单位: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南京师范大学09级教育专业硕士)

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