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5期 ID: 146737

[ 罗献中 文选 ]   

“怒发冲冠”之“怒”义辨

◇ 罗献中

  “怒发冲冠”是人们熟悉并常用的一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含义表示“非常愤怒”。由于这个成语整体上的意思较为浅显易懂,甚至可以“望文生义”,于是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其中的“怒”字就是“愤怒”之义;很多辞书对该成语也只作笼统的解释,不提“怒”字的含义,似乎也持此种观点。例如:《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愤怒得使头发冲到冠上。形容愤怒到极点。”《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成语小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如此等等。
  “怒发冲冠”中的“怒”字果真就是“愤怒”之义吗?未必!人的头发怎么能“愤怒”呢?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了,即使在修辞上也没有这种“拟人”法!所以,这里的“怒”字究竟作何解,值得商讨和研究。可能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辞书才采取了“审慎”或回避的态度,对此避而不谈。笔者认为,“怒发冲冠”中的“怒”字,决非“愤怒”之义,决不能简单地释为“愤怒”。理由如下:第一,“发”(头发)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是不会“愤怒”的;能“愤怒”的,只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决不可能是没有思想感情的“发”。说头发“愤怒”,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是说不通的。第二,也许有人认为,若将“怒发冲冠”的结构划分为“怒/发冲冠”,把“怒”与“发”断开,将该成语看成是单独一个“怒”字与“发冲冠”三字的组合(其中“怒”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发冲冠”的原因;而“发冲冠”又是“怒”的具体形象的表现),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就可以将“怒”释为“愤怒”了。这种“分解”式的“解读”貌似变通灵活,实则经不起推敲,是不可行的。因为成语的结构不是松散的,而是严密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结合紧密,相辅相成,不能随意“肢解”和“拆卸”。上述那种划分,势必造成该成语结构松散,甚至易于“断裂”,意味着它是由“怒”和“发冲冠”两部分拼凑而成的,这样就不能构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了。所以,其真正的结构应该看成是主谓式,应划分为“怒发/冲冠”,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结合紧密、结构完整的成语。有鉴于此,就必须承认“怒”与“发”是一个整体,承认“怒”是用来修饰、描写“发”的,由此就可推出“怒”不可能是“愤怒”之义。第三,“怒发冲冠”在使用中有两个变体,即“发怒冲冠”和“冲冠怒发”,前者如《燕丹子》(卷下):“为壮声则发怒冲冠,为哀声则士皆流涕。”后者如唐代元稹《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怒发扬鞭,气逸引满雷。”无论哪种变体,“怒”与“发”都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这进一步说明,此处的“怒”不可能是“愤怒”之义。
  那么,“怒发冲冠”中的“怒”字究竟应作何解呢?其实,“怒”字除了人们习见的“愤怒”之义外,还有一个不太常见的动词义项:“奋举、伸展、突起、竖起”。这个义项虽然罕用,但也不乏其例,如《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汉书·天文志》:“旬始,出于北斗旁,状如雄鸡。其怒,青黑色,象伏鳖。”(唐代颜师古注云:“怒,谓芒角刺出。”)等等。该义项在一些辞书中也得到了反映,例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⑤:“奋举,突起。”《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释③:“振作,突起,奋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西安出版社)释③:“奋举,突起。”现在略加检验即知,如果将“怒发冲冠”中的“怒”字释为“突起,竖起”之义,对该成语是完全适用的,对其进行诠释也是完全说得通的,而且更加通顺畅达,即:“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形容非常愤怒。”
  这里虽然未将“怒”字释为所谓的“愤怒”,但该成语的内涵仍然表示“愤怒”之意,因为“头发竖起”本身在古汉语中即表示“愤怒”之意,例如《鸿门宴》(《史记》)中描写樊哙的愤怒时,有“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之句;《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中描写燕国士人的悲愤时,有“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之句。相反,若将“怒”字直接释为“愤怒”,虽然与“怒发冲冠”整体的含义相吻合,但却导致其中“怒发”的含义令人费解,对其诠释就不会畅达,也难以避免牵强附会的现象。
  (作者单位: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

“怒发冲冠”之“怒”义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