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早在《学记》中,就有对作业的论述。“退息必有居学”,是指学生的作业既有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练习内容,也包括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方面的内容,即指我们当代说的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
语文作业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的重任,特别是在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有着其他作业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过程和生活方式,语文作业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然而,当前的作业设计并不令人满意,明显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越俎代庖、指向性不足、重点不够明确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不够等诸多不足。对此,笔者特提出几点作业设计中我们需注意的事项,与语文教育者们商榷。
一、重视作业设计
纵观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育者对作业设计的重视意识淡薄,语文作业设计存在严重的随意性问题。许多语文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没有认识到作业设计与贯彻新课标的密切关系,没有意识到作业设计对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往往只是采取“拿来主义”:作业形式不是选择题、填空题就是论述题;内容上,随意将教材的课后练习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更随意者,直接让学生买一些配套的参考资料,搞“题海战术”,或者同一题目机械重复地抄写10遍、默写5遍等,就算作业。教师随意带来的必然后果,是学生对作业也采取随意应付的态度:多数学生认为语文作业可有可无,无非是一些背诵抄写的作业,价值不大,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作业产生厌恶感。这类作业,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在消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在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和多方面都取得较大成就的前提下,只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不难找到出路,合理用好教材资源及其他资源,我们可以设计就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性阐述的作业,可以就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重要话题设计联系实际的自主阅读、感受社会、体验生活等操作类作业,可以从沟通家长、教师、学生角度考虑设计灵活性作业等等。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勤勤恳恳、恭恭敬敬地钻研教学,完全可从设题的多角度、题型多样化、能力多层次,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等切入点设计出让大家满意的作业。
二、突显“语文味”
作业过多地设在所谓的信息上,特别是设在对信息的理解上,对许多涉及“微言大义”的题目,要么过于精细,要么过于专业,这是当前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阅读文章当然应该十分重视对文本原意的理解,要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且要梳理、归纳或概括信息,这是语文阅读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语文课要求学生对已获得的信息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对有关文本的“微言大义”的题目,则不必很精细,否则就过分了。如学《失街亭》就不必让学生对街亭地理位置的考查百费周折;学《我有一个梦想》不必对马丁·路德金的家庭生活穷根究底;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也不必一定要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梳理个遍……所谓的让学生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不是指要学生把相关信息的来龙去脉都弄懂,那其实是其他学科的任务,如地理、社会学、物理、化学等。语文作业不能超越本身的任务,做越俎代庖的事情,哪怕你是各样学科都拿手的高人。语文作业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也要重视鉴赏、评价、比较、探究等方面的训练。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科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层次有据、有度、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使布置的作业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这才是语文作业当仁不让的任务。
三、强调引导作用
与传统单一封闭的作业设计形式不同,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非常灵活,基本上是开放性的题目,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显示。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如学生感觉开放性太大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学习些什么,形成了作业设计弹性空间大与师生创新能力小的矛盾,导致作业设计目标不明、对象不分、笼统、不易操作和检验等。具体体现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业设计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语文课内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们以“探究为核心、学生为主体”布置的作业,理想十分美好,但难以具体化,不具可操作性。而且,这样灵活的作业设计,使得教师不容易把握点评学生作业的尺度,教师的作业点评也只能停留在学生做作业的方法和态度上,淡化了相关知识的巩固和系统的方法和策略的训练指导。教材是一个巨大丰富的阅读和写作宝库,教材上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我们的任务在于:巧妙地设计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某个关键问题的某一方面作再思考再理解,或联系实际的分析,或通过作品对作家再认识,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既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又能通过教材积淀大量的思想认识、理性分析及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在学识修养、情感修养、人格修养、情商和智商修养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长足发展
为实现“金榜题名”,光耀家门、校门,作为“人”的学生已被当成是一个个“瓶子”、一个个容器,教师和家长把一切考试要考的知识点统统作为作业,让学生抄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实现考试时分分必争,教师可以叫学生把小学到高中的生字词抄一遍。为了“巩固”知识,一篇课文往往要抄5遍,甚至10遍;写错了几个字词,就得重写30遍;测验错一题,家长就要给孩子找相同类型的10道题来做。为考试而做的形式化、冷血化作业铺天盖地。这样的作业训练出的学生只能是“死”学生,是思维僵化、个性被摧毁的毫无主见的墨守成规的学生。学生本应快乐的、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生活,就在做题的一个个模子中度过,他们的思维、性格、个性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向统一、走向规矩。在繁冗重复作业、考试的训练下,即使分数很高,思维极容易变得僵化、死板、狭窄和程式化,何谈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深刻性?何谈学习方法的深入掌握和培养?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了。再说事实上,学生天性中的顽皮好动又让他们不甘沉寂,所以频频出现让我们感慨让人伤透了脑筋的“问题学生”,教师家长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却继续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教育目标渐行渐远,教育的结果得不偿失。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长足发展,这种发展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相整合。要实现学生发展,任一维度目标的缺失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师设计作业时应从整体上、长远上把握三维目标的整合,不要一味地强调某一维,而忽略其他方面,这样才会避免自己的灵魂被扭曲,学生被“畸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