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第2期 ID: 146606

  

让默读回归语文课堂

◇ 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强调,要让学生“学会默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默读更被严重排斥。究起原因有二:一是让学生默读,课堂显得太“冷清”了;二是学生默读,教师感觉不可控,似乎有些“无作为”。于是索性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一来课堂气氛有了,二来教师不仅可以评点,纠错,做示范,甚至自己也可以加入“大合诵”,终于显得“有作为”了。
  毋庸讳言,有声的朗读相对于无声的默读,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琅琅书声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一种节奏、韵律和情绪的感染,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产生情感的共鸣。但朗读也有其“软肋”,它容易分散学生思考的注意力,过多关注声调的抑扬顿挫,可能在意义的把握上就会有所削弱。再说,也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适合大声朗读,像一些篇幅较长,以逻辑思辩见长的论述性、应用性的文章就更适合默读。默读不仅速度快,而且更易于准确地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其实,默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默读是一种独特状态下的读,表面上是静默,实质上是在用心读,用脑子读,包含着更活跃的分析、综合、评价、体认。一些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往往不是仅靠朗读所能读出来的,更需要默读时的静思冥想,独特的个人感悟和微妙的心智启迪也大都是在静默状态下读与思结合的产物。此外,从应试的角度看,默读可以说是考场上惟一的阅读方式。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默读训练,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默读方法和技巧,学会在默读中筛选归纳、分析概括、鉴赏评价,提高应试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在大力提倡朗读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还有默读这样一种学习方式,让默读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六安市城南中学)

让默读回归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