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353

[ 金木 文选 ]   

本月作文模拟题

◇ 金木

   一.作文题目
   生活中地平线总是那么神秘,看起来似乎近在眼前,追起来却又远在天边,因此地平线常常被人赋予很诗意的象征。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地平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写作导引
   审题时,我们不妨同湖北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旧书”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旧书”,是从时间的角度着眼,是后顾式的标题,富有文化底蕴,体现出的心态是对过去生活的眷恋;而“地平线”则是从空间的角度着眼,是前瞻性的标题,体现出的心态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地平线有实指义和虚指义。实指义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自然界的地平线只存在于极目望去的远处。虚指义则是指地平线的象征意义。从积极的角度看,它可以象征人生的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从消极的角度看,它可以象征个人对周遭的认识极限,是视野的局限。一个人要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走出个人认识的地平线,冲破思想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提高自己的境界。要注意的是,使用虚指义作文时,必须抓住词语概念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务必合理、恰当,不可牵强附会。
   三.示范作文
  地平线
  阿 金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总在前方的不远处浮动,引诱我们去追赶。我永远也追不上它,但我永远在追赶。
   我常常思考,地平线究竟是什么,为何这么神秘?为何这么神奇?
   从空间的角度看,地平线是天与地的分界线。《敕勒歌》中所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形容的就是在草原上极目远望地平线,看到一幅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风吹草低见牛羊”不过是遥望地平线得到的副产品而已。在很多地方,真地平线会被树木、建筑物、山脉等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可见地平线。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平线其实就是被各种障碍物遮蔽后的可见地平线。我们站得愈高,可见地平线所圈定的范围就越大,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人生亦如此,境界愈高,识见愈广。
   从时间的角度看,地平线是昨天与今天乃至古与今的分界线。孔夫子在川上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这位至圣先师正是在水边极目时间的地平线,感叹着过往,亦感叹着将来。每一个清晨,抬头向前,朝阳从东边的地平线上升起,我们的希望随之升起,我们新的生活亦随之开始;每一个黄昏,回首向后,夕阳向西方的地平线上坠落。昨天、今天、明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便演变成了古与今。回望过去,我们看到的是旷日持久;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则是无穷无尽。
   从文学的角度看,地平线是理智与情感的分界线。洞庭湖边,行吟的屈原,眺望着地平线,发誓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塞北大漠,王维感叹大漠孤烟,唯有称其“直”方能诉说那份落寞;复又叹长河落日,唯有道其“圆”方可融入那份期盼!长江岸边,李白把友人的孤帆远影望成星点融入地平线,直到“唯见长江天际流”……古人把地平线叫作“天涯”,在古诗词曲中,这是一个看起来抽象其实内涵很丰富的意象。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再到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或旷达,或惆怅,或伤感,极目天涯,哪一个诗人不是在情与理中纠结不已?
   从人生的角度看,地平线是理想与现实的分界线。它像理想那么遥远,又像现实那么切近。理想带来的激情让我们不断地向前进发,而现实产生的失望又总是让我们停下来审视它。地平线是那么的狡猾,我们心静的时候,停下脚步,冷眼打量它,它也就停下来,同我们对峙。而我们一旦冲动起来,义无反顾地向它追去,它又与我们等速地后退。可是,不经意间,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因为不停地追赶,我们今天的脚步,实际上已经踩在昨日倾心向往的地平线上;而今天觉得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只要我们不停地追求,也定会在明天将它征服。
   我永远追赶着天际的那道地平线。我将在追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人生张扬到一个极致。于是,纵使永远也追不上它,但我知道,到我生命终结的时候,虽有缺憾,我也会心安,我也会欣然。

本月作文模拟题
目录

  •  / 莱蒙托夫
  •  / 冷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