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语文科目一结束,作文题便在网络被公布,揭秘的快感,让许多人乐此不疲。为什么高考作文那么吸引人呢?
作文是人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这是一般大众的评价和认知。在人们看来,一名学生作文写得好,作文中包含的思想、见识,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力以及将这些转换成文字、合理地结构到文章里的能力才是关键。这些文字以外的东西展示出的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才是衡量作文好坏的标准。对于高考的作文题,人们似乎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时代变迁的风向标,试图从中透视或体察起伏回转的当下社会思潮,进一步求解重塑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可是,当下中国的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基本顺序被整个颠倒,作文应试技巧被放在了首位,其他反映思想、见识等的“内容”部分已经异化为由应试技巧所构建的宏大框架中的填充物。而且,作文“内容”的获得已经不再与考生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体验直接相关,学生只需要阅读相应的材料,从有限的、经过精心挑选的别人间接生活经验中汲取能够直接派上用场的“营养”,将此“营养”连缀成文,去应付高考,乃至获取高分。这样,作文与人生以及社会生活之间天然存有的联系彻底地终止了。
用与己无关的伪博学、假崇高这种大而化之的话语和素材,或者用“假大空”去填充作文,实质上就是依照不合理的手段博取人生的转折和命运的改变。这本身就违背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会给学生一种反面的提示。因为他们的"成功经验"中留存的不合理、不诚实方式获利的因子会随时因人性的弱点而一次又一次地发芽。
作文与人生、人的生活体验、经验的隔绝,意味着作文与语文所含有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脱离。它不仅使中学生对于生活的敏感度大大降低,而且影响到他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因为人文社科理论如果与人自身的经验无关的话,对个体来说就永远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关键的是,这样下去作文不再具有检验考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功能。人们原来对于作文的诸多关乎人生的期待也随之淡化,最终被抛弃。高考作文异变成了又一种专门考核知识的纯粹职业性、技术性的考试。考试的目标是分数,“知识改变命运”被简化成了“分数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