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95

[ 康琬欣 文选 ]   

小城弗瑞西

◇ 康琬欣

  这是我的第一站——慕尼黑旁边的小城弗瑞西。
  虽然到这里的时候已是德国时间十点多,但由于纬度高的缘故天还是大亮着。面对这新鲜的一切,我顿时放下所有旅途的劳累,吃过几口饭就迫不及待地和燕儿姐出去散步。
  以前去扬州镇江的时候会说:“这真是江南的小城。”然而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小城”——散步两个小时就逛完全城了!
  弗瑞西是个丘陵城市,燕儿姐家就住在一处缓坡上。
  这里的街道很窄,路上都是红砖碎石,和国内的大马路反差很大。街道两边的房子动辄两三百年的历史,可还在使用,并且维护得很好。有一些房子甚至还是商店,出售一些卷烟或者户外运动用品。欧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古典和现代结合得太完美了,人们仿佛能自由穿梭于时空之间。这条路还是柏油马路,那条就变成了几百年前已有的林荫路。
  这个时候路上的人已经不多了,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去,迎面走过一位斜穿着僧袍的德国人。一开始我们以为他穿的是藏传佛教的袈裟,不由得想起闹得轰轰烈烈的“藏独”事件,赶紧加快脚步从他身边走过。没想到走出十几米远后他竟叫住了我们!
  “你们是来自中国的吗?我刚刚从中国回来。”他的中文说得极好。后来在他的小木屋前聊了几句才知道人家压根和“藏独”无关,是我们误会他的袈裟了。
  一个多小时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在中国住过很久,去过很多地方,也曾去印度学习佛教。说起中国的历史滔滔不绝,有些地方比我们都熟悉,这让我和燕儿姐佩服不已。
  “那么,对现在闹得这么厉害的‘藏独’,你怎么看呢?”熟悉之后,燕儿姐问。
  “佛教是教人善良的,那个不是佛教。”他站在木屋的檐下,透过眼镜片儿传来他平和的目光。
  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欣喜,看到自己的国家正在被理解和尊重这种感觉很奇妙。只有真的踏出国门,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时才会无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而且对这片叫做家乡的土地的的确确投注了无限深情。
  天色渐晚,我们准备告辞。这位不知名姓的僧人连忙说“等等”,接着便急急忙忙跑到楼上,光着的脚在木质楼梯上发出噔噔的声响。很快他就拿了一只瓷杯子和几张菩提树叶做的书签回来,执意送给我们做礼物。
  告别热情的僧人,继续向山上走去。山顶上的修道院传来阵阵钟声,夜终于降临了。这座修道院占地面积很大,石头门宽阔宏伟。可惜我们来得太晚,教堂已经锁上门了。只好绕到教堂后面的一处露台上,看看弗瑞西的夜景。灯光掩映在片片丛林之中,燕儿姐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说她的学校就在那里。这里的夜不繁华,不灯红酒绿,昏黄的灯火中透着静谧与惬意。再加上身边已逾百年的斑驳的墙壁和那些苍苍古木,让人感觉仿佛一不小心闯进了童话的世界里。
  回程的路上,经过城中心的广场。那里矗立着一座纪念碑,铭文大意是纪念二战中死亡的犹太人,再低头发现地上也有类似的文字,又想起柏林的犹太人纪念碑林。真切地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最伟大的一点——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去,并有悔改的勇气。相比之下,某些国家一直“兢兢业业”掩盖历史真相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路过的几家商店门前都摆有形态各异的棕熊雕塑,面包店前的熊戴厨师帽端托盘,服装店前的熊穿得五颜六色,冰激凌店前的熊捧了好几种色彩的蛋筒……燕儿姐说,在德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一种标志动物,弗瑞西曾有个传说和这只熊有关,所以熊就是它的标志。其他的城市,比如慕尼黑是担了两只水桶的小人儿,柏林也是这种胖胖的熊。
  回到燕儿姐家的时候夜已经深了,旅途的疲惫这才一涌而来。
  嗯,这里的夜真安静,窗外虫子的鸣叫都听得很清楚。
  
  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导师:李 晨
  
  点评:慕尼黑旁边的小城弗瑞西,充满了异国情调,这里的街道、热情的德国僧人、教堂、纪念碑、棕熊雕塑等等,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文中“我”、燕儿姐和僧人之间讨论“藏独”问题,“我”在纪念碑下反思对历史真相的态度,包含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文章的语言简洁朴实,对这次旅行经历记录得较为细致,若叙述层次更加清晰,定会更好。(洁素)
  
  
  
  
  
  
  

小城弗瑞西
目录

  • 觉醒 / 亨利.戴维.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