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眉的这篇获第三届冰心散文优秀奖的生命类散文是作者的心底深处的回响,充满了大美。
人对土地似乎总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肥沃的黑土地给了庄稼人滋养生息的环境,那份执着的对土地的眷恋情怀,无不给耕耘在这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聆听泥土的声音,沉稳而深重。经过作者饱蘸情感的妙笔描述,便成了一首隽永深沉、节奏丰富的生命乐章。
本文能打动读者的心扉在于至真至美。真在对黑土气息的体验与感染,美在一份绵绵无尽的乡土情思。无论是壮实的东北汉子还是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女人,仿佛都把那坚毅、质朴的情怀浸润在泥土的声音之中。因为在被朔风和白雪洗礼之后的冻土下面孕育的恰恰是母亲般的柔情——手捧黑土我不放,紧紧贴在我心窝上。东北人真有像贺敬之先生回延安对黄土那般眷恋的深情,怎么也忘不了这块养育他们的热土。作者对黑土的那份感情是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战士对钢枪的感情,是雄鹰对蓝天的感情,是游子对慈母的感情。它永远镶嵌在人们的灵魂深处,让泥土的声音伴随着人生的旅途,在岁月的奔波中走向远方,给人留下无法割舍的印记和回忆。
博大沧桑的黑土地,隐藏着无尽的生活哲理、人生哲理。“她始终默默地等待,等待积雪在春分时节化作春泥。”她期盼着春耕生产的到来,“秋风摇动着大豆高粱玉米的枝叶;泥土是那黑色的泥土,静静地将温馨的气息扑进我的身体,心灵的空间舒畅而通透,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任何营养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本源”。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黑土地由衷的赞美,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永远是快乐幸福的,任何困难都能战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土地上的男女是被黑土浸硬了,从灵魂里透出坚韧”,甚至远游他乡的作者,“多年异乡生活的经历也没有改变黑土地的那种禀性,始终是直爽、纯厚、善良”。这些民族的气质和精华将会被继承并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
本文美在质朴,美在灵动,美在对泥土声音的感悟,美在对大地母亲的拥抱。
如何理解开头“泥土被工人一锹一锹地掀起来又扬下去,噗嗤、噗嗤地响着,余音在楼群里缠绕出一种呼唤,我的思绪随那一声声呼唤,飘落到远方那油黑油黑的土地上”这句话,应该是理解此文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读懂此文,体味此文美的关键。
作者起笔不凡开门见山地将泥土的声音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抛出,以美妙的旋律和温馨的情境给读者展示出一幅东北黑土地独有的生活画卷,大地母亲那种温柔细腻、质朴的爱淡淡地渗透在读者的心里。人情美,人性美,这是一种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土文明,是一种恋“根”的情结。情感的碰撞会像被犁铧打开凹凸的田垄那样,起伏绵绵,让人倍觉清纯的泥土的醇香,亲切地如同投入母亲的怀抱。
好的文章往往会含而不露,意在言外,黑土地依赖雪水泽惠蕴蓄,育壮养肥,人类依赖黑土地繁衍生息,因为它是生命之源。难怪作者在生命的跋涉中,在岁月奔波的间隙都能倾听到来自泥土的声音。
本文以泥土的声音为主线,从工人锹地的响声引起思绪的声声呼唤着笔,又从泥土的韵律、泥土散发出的醇香及泥土的声音在人们的心底深处的回响,像珍珠一般地把它串联起来,让读者仔细去品读,去咀嚼,去体验它的禀性,把我们对土地的爱融进无限的遐想、憧憬、眷恋和怀念之中。
作者敏于观察,无论是历史文化的底蕴,还是对现实的思考都不断地追根究底,融入自己的想法。理解本文的要点在于解读冻土文化给我们传递的人文精神,直爽、纯厚、善良是东北人生命的底色,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做人的本分,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传达着对和谐社会秩序的呼唤。
本文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用以消弭都市尘嚣的侵扰,使人的心灵回归本真。文章结尾照应标题与开头,收束全篇,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亲近土地聆听泥土获得人生启示后的快慰心情,可谓情真意切,隽永深刻,耐人寻味。
1.你对“黑土地上的男女是被黑土浸硬了,从灵魂里透出坚韧”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2.结尾“这一域里生长的是与中原文化不同的冻土文化”指的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
1.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开启下文的作用,是为了突出赵尚志、赵一曼两位东北英雄,在内容表达上是为了突出主旨,赞美民族节气和民族精神。
2.结尾的这句话可与文章第四小节中“黑土地上的女人不似江南秀女那样吴侬软语”一句联系起来品读,它说明了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因此,最后一句话指的是冻土文化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人要有铁一般刚毅坚韧的性格,才能经受住岁月的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