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赵嘏,字承佑。唐朝人。他与杜牧友好,杜牧欣赏其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称其“赵倚楼”。他工于七律,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江楼感旧》是他的名作。
这是一首月夜登楼、怀念朋友的七言绝句。
首句“独上”两字,透露出诗人登上江边小楼,倍感孤寂落寞的心情;“思渺然”折射出他登高远眺,凭栏遐思的情景。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马上明说——在次句里,他荡开笔触,写自己看到的迷人景色:月光清澈如水,倾泻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江水缓缓流动,江面波光粼粼,熠熠生辉。他的心已经溶化在这水天一色的景色中。两个“如”字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陶醉。末两句的“同来”与“去年”表明诗人此番是旧地重游。去年的今夜,自己与朋友一同来欣赏月景,今年的今夜,这里风景依旧,可岁月蹉跎,人事已非。他在心里默默地想:朋友啊,你在哪里?还好吗?……一股思念与惆怅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这首诗写了两次赏月,两次感受,运用联想与对比,突出主旨。诗句写景清纯而不华丽,抒情简明而不直露。意境清新,风格朴实,耐人寻味。
赵佶,即宋徽宗(1082-1135),是北宋最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却也是一位名垂画史的艺术家。他倡导文艺,主张诗、书、画、印结合。在字、画、诗、词甚至音乐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李煜的影子。这首词与李煜的《虞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词为宋徽宗被俘北上后所作。昔日君王今日囚徒,这巨大的身份落差,使他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愁苦,因此,他悲愤难抑,悔恨不已。
上片写他回忆昔日汴京繁华的盛况和腐化的生活。“曾忆”两字点明昔日汴京的繁华景象已成为陈迹。“万里”、“琼林玉殿”写出皇家宫阙广大众多,豪华林立。在这些宫殿里,不分昼夜,弦管笙琶,吹奏不断,帝王沉湎于声色的腐化生活,由此可见一斑。这样游乐无度的荒淫生活,导致了政权的覆亡,是痛,是悔,还是恨?
下片写他由回忆转到现实,表达自己被俘之后的愁苦心情。遭遇战争劫难之后,花城汴京已是残垣断壁,一片萧索。被拘于黄沙漫漫的北地,他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故国家园,这虽然给他带来了些许温暖如春的感觉,但一个“绕”字,把此时此刻处境的荒凉和他内心的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梦醒了,山河在哪里?家园在哪里?这一切渺不可见,他无处寻找。这时传来阵阵羌笛声,吹奏的却是《梅花三弄》的乐曲,这让他怎能忍心听下去呢?“忍听”即“不忍听”,“吹彻”意味着声音的高亢响亮,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心灵的痛楚。
这首词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和今昔对比的写法,把郁结在诗人心中的亡国之痛、囚居之苦与对故国绵绵不尽的思念,充分而又强烈地表达出来,令人感动。
——张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