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共18分,每题6分)
跳出手掌心
王小波
①C.P.斯诺的《两种文化》把知识分子分成了科学知识分子和文学(人文)知识分子两类,而且说,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文学(人文)文化。我以为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活动——人类的思索,才真正是人类前途之所系。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
②科学知识分子很容易把自己的工作看做超越人类的事业,但人文知识分子就很难想到这一点。就以文学艺术为例,我们这里要求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甚至要求它对现世的人有益,弘扬民族文化等等,这样就越说越小了。诚然,文学艺术等等,要为现世的人所欣赏,但也不仅限于此。莎士比亚的戏现在还在演,将来也要演。你从莎翁在世时的英国的角度出发,绝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事。
③倘若我说,科学知识分子比人文知识分子人品高尚,肯定是不对的。科学知识分子里也有卑鄙之徒,比方说,倘若前苏联科学家李森科不值得尊敬,李森科所从事的事业——生物学——依旧值得尊重。在科学上,有错误的学说,没有卑鄙的学说;就是李森科这样卑鄙的人为生物学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说是卑鄙的行径。这样的道德标准显然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的艺术论坛,不信你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论贾平凹先生的《废都》的。贾先生写了一部《废都》,就如某位大嫂穿了旗袍出门,我们不但要说衣服不好看,还要想想她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想要勾引谁。当然,假如我说现在中国对文艺只有这样一种标准,那就是恶毒的诽谤。杜拉斯的《情人》问世不久,一下就出了四种译本(包括台湾的译本),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国内尚未见到,好评就不绝于耳。我们说,这些将是传世之作,那就不是用现世的标准、道德的标准来评判的。这种标准从来不用之于中国人。
④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⑤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小说家力图写出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正如科学家力图做出发现,是值得赞美的事。当然,还有别的标准,那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人,家住某某胡同某某号,周围有三姑六婆,应该循规蹈矩地过一生,倘有余力,就该发大财,当大官,让别人说你好。这后一种标准是个人幸福之所系,自然不可忘记,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前一种标准也该记住一些。
⑥保存在文化遗产里的智慧让人尊敬,而活人头脑里的智慧更让人抱有无限的期望。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从虚无中生出知识和美;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事和现在的人。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不幸的是,中国最重大的文化遗产,正是这样一种界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一样,谁也跳不出来;而现代的主流文化却诞生在西方。
⑦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如此一种学堂开办数千年来,总是同一些知识在其中循环,并未产生一种面向未来、超越人类的文化,只产生了一个极沉重的传统,无数的聪明才智被白白消磨掉。
⑧总之,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古往今来的一切大智者无不是这样做的。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文章有删节)
1.文章说“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双重标准”指的是什么?作者对“双重标准”持怎样的态度?(6分)
答:------------------------------------------
2.作者在文章中列举对贾平凹《废都》的评论是想说明什么问题?(6分)
答:----------------------------------------------------
3.“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和“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中的“传统”内涵一样吗?为什么?(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7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翻译12分)
魏瓘,字用之。父羽奏补秘书省校书郎,监广积仓,知开封府仓曹参军。持法精审,明吏事。上元起彩山,阙前张灯,与宦者护作,宦者挟气,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
瓘门人魏纲上疏诋天书,流海岛,瓘亦坐是停官。复监邓州税、鄂州茶,以大理寺丞知衡山县,通判寿州,历知循、随、安州,提点广南西路刑狱。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就除转运使。刘鋹时计口以税,虽舟居皆不免,至是而雷、化、钦、廉、高州犹未除,瓘为除之。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江、淮制置发运使,自主客郎中迁太常少卿,知广州。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拜右谏议大夫,再任临江军判官。
史沆性险诐,尝为瓘所劾免。会广州封送贡余椰子煎等饷京师,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未逾年,复为陕西转运使,徙河北。以给事中知开封府,政事严明,吏民惮之。内东门索命妇车,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狱未上,内降释罪。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降知越州。
侬智高寇广东、西,独广州城坚守不能下。于是论筑城功,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复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给禁卒五千,听以便宜从事。属狄青已破贼,召还,纠察在京刑狱。议者请开六塔河,塞商胡北流,宰相主其说,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下溪州蛮彭士羲叛,将发兵讨除。瓘以为“五溪之险,师行鸟道,诸将贪功生事,于国家何所利?”因条上三策,以招徕为上,守御为下,功取为失。不报。后卒如瓘议。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视瓘年少,辄诛索侵扰诛:索求
B.沆坐不实废,瓘亦降知鄂州坐:犯……罪
C.狱未上,内降释罪狱:案件
D.侬智高寇广东、西寇:侵犯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瓘“精于政事”的一组是(5分)( )
①瓘密以闻,诏杖宦者遣之②邕州獠户缘逋负没妇女为佣者一千余人,悉奏还其家
③减柳州无名役四百人④召权度支判官,寻以罪降知洪州
⑤得赂遗掖庭物,付府验治⑥命瓘按视,还奏以为不可塞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魏瓘的门客魏纲曾上疏诋毁天书,被流放到海岛,魏瓘也因此事受牵连被免除官职。
B.史沆曾被魏瓘弹劾过,为了报复魏瓘,在广州密封送贡余椰子煎等供给京城时,趁机诬告魏瓘截留珍贵的宝物。
C.有人建议开凿六塔河,填塞商胡使河水向北流,宰相也赞成这个观点,但魏瓘经过察看后认为不能堵塞。
D.下溪州蛮人彭士羲叛乱,朝廷准备发兵讨伐。魏瓘以为攻取是失策之举,后来朝廷最终按他所说的那样以招降平定了叛乱。
7.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筑州城环五里,疏东江门,凿东西澳为水闸,以时启闭焉。(4分)
翻译:----------------------------------------------------------------
⑵辄邀留之,飞奏指以为珍货,诏遣内侍发验无有。(4分)
翻译:------------------------------------------------------
⑶谏官吴奎言法当执奏,而瓘不即奏行,请以废法论。(4分)
翻译:-----------------------------------------------------------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8-10题。(18分,每小题6分)
归次①汉中境上
陆 游
云栈屏山阅月②游,马蹄初喜踏梁州③。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扬日夜流。
遗虏孱孱④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注】①归次:归途中停留止息的意思。②阅月:过了一个月。③梁州:指陕西南郑,治所在汉中。④孱孱:形容敌人怯懦,软弱无力。
8.首联“马蹄初喜踏梁州”一句有哪些作用?(6分)
答:---------------------------------------------------
9.颈联“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内容?(6分)
答:-----------------------------------------------------------
10.尾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37分)
思想的天鹅
林清玄
①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是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②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不取其味,不损色香。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不能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们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有如一枝花。
③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大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来到,那可能就是被称为是“灵感”的东西。
④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鸢或是鱼,上及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鸢鸟的眼睛是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
⑤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不能主宰;鸢呢?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⑥如果愿意给思想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古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于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也善于游泳;它善知合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致过分执着……天鹅有许多好的品性,它的耐力、毅力与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之动容。
⑦我愿意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宰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优游。
⑧据说,驯养天鹅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剪短,使它失去平衡不能起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个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鹅的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从前,欧洲的动物园用前一个方法驯养天鹅,后来觉得残忍,并且展翅的时候丑陋,现在都用后面的方法。
⑨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既保有平衡的双翼,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飞到万里之外,在它的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时空,在千万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⑩传说从前科举时间,凡是到京城应试的士子都要穿“鹄袍”,译成白话就是要穿“天鹅服”,执事的人只要看见穿白袍的人就会肃然起敬。因为那些穿着白衣的年轻孩子,将来会有许多位至公卿,是不可轻视的。佛教把居士称为“白衣”,称为“素”,也是这个意思。思想的天鹅也像是身穿白袍的士子,纯洁、青春、充满了对将来的热望,在起飞的那一刻不能轻视,因为它会万里翱翔,主宰人的一生。
11在我的心灵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用敏锐的眼睛看着世界,心里充满对生命探索的无限热忱。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11.请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思想的天鹅”有哪些特点?(8分)
答:----------------------------------------------
12.文章巧用比喻修辞和对比手法,形象化地阐述了“思想”这一抽象的概念,请结合全文简析。(9分)
答:---------------------------------------------------
13.怎样理解“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在文中的含意?(10分)
答:-------------------------------------------
14.文章写到“思想的天鹅”“不管它飞到万里之外,在它的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拥有“思想”的观点和态度。(10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