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66

[ 王向峰 文选 ]   

我的读书体会

◇ 王向峰

  当学童时读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以为是诗的夸张。可是在自己读了几十年的书之后,认识到也体验到那是完全可能的。我自己在四十多年的读书实践中有几条体会是非常突出的,愿意说给乐于此道的朋友和学生听。
  读全集,把握全人。作为学生读书,读名作、代表作,是现实的可行的,但作为研究准备的读书,非把握全人全貌不可,这样才能有知人论世的条件。《诗经》、《周易》、《诸子集成》、《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全唐诗》、《马恩全集》、《鲁迅全集》、《京剧剧本丛刊》、《莎士比亚全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等等,这样大部头的书,我读了50多种,读时有比较,有互相启发,有无数的课题被发现。
  同时读几本书。事实上进入专业读书的层次,谁都不可能单头独进地只读一本书,问题是怎样自觉地这样做,并且能读得多有收效。我是经常不停地读计划顺序中的书,也同时读正在进行中的研究课题所需之书,也有临时产生动机推动要读的书,我觉得这样很能激发读书情绪。
  突击读书。有时为了确定新的研究课题、或讨论某个问题、或思考某种倾向、或为形势所催促,则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把某一类作品或相关著作,尽皆作一了解,这时需要集中一段时间,突击读某一类书,在时间计划上这是不允许从长安排的。这类读法由于任务与目的明确,效果是非常切实而突出的。
  解疑读书。在知识追求与积累中,随时会遇到许多自己不知道或不甚精确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自己读书的契机,争取尽量不放过,不因循苟且,想办法找相关的书去请教。一个人往往并不是没时间或不想读书,而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和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后者才是可悲的。我得知雨果的小说中有充分的人道主义理想表现。情节上以意为之的痕迹非常突出,我要看个究竟,我读了《悲惨世界》后,就挨排读了他的全部小说和诗集,对雨果有了清楚无惑的了解。
  反复读一本书。扩展知识面的读书,常是摸底之后即放诸脑后,用时再按迹循踪,重翻记忆存留印象;但一个人在读书生活中,不论从用的目的,或积累方法经验,都应该反复熟读和精研几本书,成为自己的知识的港湾,这差不多是会读书的人都有的经验体会。有些书是随着自己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不断加深理解的,我对于《红楼梦》、《庄子》、《哈姆莱特》、《金刚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书,就是反复阅读的,至今有的已无遍数可记,并且是一回阅读一回深。
  读专业之外的书。人生处在自然空间中的社会空间中,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并用,在社会科学中的各学科的渗透结合,都已成为广泛的事实存在。现代人更应开阔,明于权变,即使有专业主攻方向,也不应对专业之外的知识一概无知,外国的达芬奇、歌德,中国的曹雪芹、鲁迅、钱学森,他们都是知识的博学之士。在我看来,有了专业之外的知识才能巩固专业知识的根基,推动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使知识的具有者成为现代生活潮流中的人。
  读论书的书。我在念大学一年级时,读了《唐吉诃德》,发现书中的人物很好笑,但看不清究竟有什么意义;可是一时又找不到分析文章,后来见到了评论文章,才恍然大悟,知道读书需要有论书的书。之后,我特别注意论书的书,或在读书之前或之后读,各有不同收获。我读俄国文学作品之后读别、车、杜的著名书评,读了莎士比亚之后读海涅的《莎士比亚笔下的女角》,读了中国许多古典小说之后,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读了《红楼梦》之后读何其芳、王朝闻、王昆仑等人的有关论著,我不仅加深了对书的了解,也学到了怎样评书的经验。
  读书不要全信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的书多了,不仅对书有比较、又能从书中走出来,让生活世事来检验书的所言,则会发现书中不仅有真知灼见,也有错误、有片面、有不可相信的东西,也有害人不浅的东西。所以,读书者走进书中,目的本身并不在于书,而是在于人自身和书外的人生世界,如果书中的东西无益于或有碍于这个基本目的,那就不应吸取。更兼书中的东西都是有其特定背景的,放在此时此地,即使是真理的东西,也有如何联系实际、为现今所用的转化问题,切不可为书所执。人生的价值在于实践创造,书虽是这种创造的力量,但却应不止于书。
  我的大半生都是在书斋里度过的。书斋,是一张没有弦的琴,是一艘没有帆的船,是一朵没有色彩的花,是一条没有驿站的路。如果你不嫌单调,不怕清苦,中了她的诱惑,然后执著地如醉如痴地去追求,用生命去弹奏,用智慧去启动,用心血去浇灌,你就能听得希声之音,泛流在自在之河,采撷到绚丽之花,让浑沌的本我,在所遇的一座座用丰富知识建造的美丽而神圣的殿堂里,得到开凿,得到塑造,使自身的生命价值得到无可计量的增高和加重。
  
  ※ 王向峰,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向峰文集》等。

我的读书体会
目录

  • 觉醒 / 亨利.戴维.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