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各个学科共同的改革方向。探究性阅读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科技作品单列为一种文章体式。在“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明确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现实的课堂里,教师面对科技作品还是按照传统说明文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注重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结构的掌握,对科技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则重视不够。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践的今天,对科技作品开展探究性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面对内容丰厚的科普作品,学生只有在全身心的社会实践和探究中,才能构建自主充实的精神世界。
一.探究作品语言的准确鲜活
用语严密准确是科技作品语言的鲜明特色之一,同时科技作品的语言因其说明对象的新鲜生动,语言也呈现出有生命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称之为鲜活。我们在科技作品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引导学生探究科技作品语言的准确鲜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文章读精、读透。
使用修饰和限制是达到表述严密、准确的重要手段。因此,首先可在一些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使用上进行探究。例如:“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句话中“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在太空中理家》一文中多处运用“尽管……但是”句式缜密地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尽管在太空中漂浮时,进行跑步运动也是可能的,但没有重力的拖拽,跑步不用费力气……对自己也没什么作用。”这句话先让一步承认在太空中漂浮时跑步的可能性,再强调一般的跑步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表明了重力拖拽的必要。
其次可以运用比较、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探究对科技作品语言的鲜活有鲜明的感性认识。同样是《在太空中理家》一文,作者最后写“如果在镜子里瞥见一张脏乱的脸孔,我就知道是星期五或者是星期六”“一周刮一次胡子变成了一种计时”,鲜活的语言中也具有幽默情趣。《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语言通过学生自我体验就更能感受其鲜活了,“人们一直梦想着得到开不败的鲜花,因而如何延长花卉的保鲜期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门课题。现在花卉保鲜主要是加入保鲜剂,或者用低温冷藏、气调贮运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保鲜剂基本上都有毒性,温控、气调的设备等成本又太高。所以有关花卉衰亡基因及基因工程的研究就十分活跃,其中研究得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围绕乙烯与花卉衰老的关系而进行的研究”,“完全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只需打一个电话给花卉公司,描绘一下心中想要的花卉图像,工作人员就可以从转基因花卉库里找到你要的那种特别的花卉”。这段文字介绍科学家们在延长花卉的保鲜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作者在这满含着温情的叙述中告诉人们转基因花可实现商业化,可从转基因花卉库里找到人们需要的特殊花卉,照应开头”美梦成真”,作者并非板着面孔叙说,而是自有一番情致在文中。可见运用鲜活形象的语言,能将事物的性质、情状鲜明的、具体的显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历其境,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二.探究作品科学的思想方法
科学性是科技作品的主要特点,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往往视而不见。
科普短文重在“普”。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作者写克隆实验由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这样的写作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就是基本的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是永无止境向前发展的,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呢?进行这样的课堂探究就是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辩证看待问题”。
此外,说明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品质,也值得探究并学习。以《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以说明中国石拱桥建筑特征为主的文章。作者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做为我国石拱桥的代表,前者代表独拱石桥,后者代表联拱石桥,二者合起来代表我国全部石拱桥。文章第五段从“这座桥的特点是”开始,对赵州桥的特点做了详细分析,接着用“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做了科学的概括——综合。对卢沟桥的特点做了详细分析,第七段借用马可·波罗的话“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卢沟桥的高度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做了科学的概括——综合。作者采用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说明顺序。作者的逻辑思维品质反映在科普文中,这样使得行文的思路清晰,通过探究作者的逻辑思维品质,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作品蕴涵的人文内涵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科技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如从《活板》和《核舟记》两篇文言科普文中能感受到:两篇文章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高度赞美,更是文质兼美的篇章。《活板》和《核舟记》分别代表了我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成就,犹如两朵熠熠生辉的奇葩。那么,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应该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的学习。我们在课堂学习时引导学生讨论:“从文题看,它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作用是什么?”探究后学生知道了:作为标题,它明确提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这句话在文中以设问形式出现7次:在第一段中是总提;以下几段都起到提示说明角度以及内容的作用,同时使说明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从修辞角度讲:间隔反复,使中心突出,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文章语言的美感,增加文章的艺术色彩。这样的拟题方法,给我们平时写作文拟题也带来启示,可以引用诗句、歌词、名言等来拟题,来吸引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我们还可让学生探究体验:“贾祖璋是一个生物科普作家,他给我们说明了自然界里的一个‘为什么’。同学们一定看过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你也一定知道很多自然界的‘为什么’,请把你最感兴趣、最觉得新奇的‘为什么’说给大家听听。”这样的拓展迁移让大家明白: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科学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多发现,多思考,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之中。
四.在向课外延伸处进行探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科普文,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完八上“我们爱科学”这一单元后,可以组织开展“我们爱科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把从课外积累的科普知识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和文章知识的习得来探究“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发射飞船,探索火星等星球,有哪些意义?怎样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星球——地球”等综合性问题。同样我们学习《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也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教师还印发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探究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科技作品教学的目的,正如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的那样:“学生阅读科学著作并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专业知识,而是为了理解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哲学。循着科学发展的轨迹,了解及寻找事实、假设、原理与证据相互之间的关联,就是参与了人类理性的活动,也许是最有成就的理性活动。”在科技作品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阅读科技作品的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
谢娟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常州。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