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尔斯泰曾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阿氏的这番话,我们依然能够心有感戚。这是因为,动词在所有词汇中最具有主动性与活泼性,能最直接地将人物、事物、情境的本质特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文章焕发出文采斐然、意趣横生、感染力强的独到魅力。这表明,动词的修辞功能极为丰富,具有不可小觑的积极意义。因此,如何巧妙合理地运用动词,是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重要问题。
一.嵌题点睛,通篇生辉
俗话说:“看书看皮,读文读题。”意谓一本书的封皮与一篇文章的标题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要使文章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激发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便是在标题中嵌入合适的动词。
2006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月泻树丛中》,作者围绕“留一点空白”这一话题立意,在月光与树丛之间巧妙嵌入动词“泻”,具有点睛之妙,使整篇文章既契合话题的要求,又焕发出动人的光彩。“泻”赋予月光以动态感,在一派静谧朦胧之中,将那一份别致的“空白”表现得异常动人。2006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梦想在现实中起舞》,标题着一“起舞”,很醒目,也很形象。结合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便可感知到标题的妙处。作者说:“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有灰尘也有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对幻想的渴望。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动词的嵌入,使标题既与《星星》一诗中所阐述的道理相勾联,又清楚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二.动静互化,壮景生情
动词最突出的修辞功能是富于动态感与表现力。动态感使所描绘的事物富有活力,而表现力则能深深地感染读者。写景状物之中,准确、巧妙地使用动词,采用动静互化的办法能够壮景生情,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所谓动静互化,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显动”。
这是一张尺多宽的小小的横幅,马孟容君画的。上方的左角,斜着一卷绿色的帘子,稀疏而长;当纸的直处三分之一,横处三分之一。帘子中央,着一黄色的,茶壶嘴似的钩儿——就是所谓软金钩么?钩弯垂着双穗,石青色;丝缕微乱,若小曳于轻风中。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洒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从帘的上端向右斜伸而下,是一枝交缠的海棠花。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或散或密,都玲珑有致。叶嫩绿色,仿佛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中掩映着,微微有浅深之别。花正盛开,红艳欲流;黄色的雄蕊历历的,闪闪的。衬托在丛绿之间,格外觉着妖娆了。枝敧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的片段,是对一幅画面的描绘,给读者的审美感受却是极富动态之美,这是因为作家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画面本是静止的,但“垂”、“曳”、“洒”、“伸”、“掐”、“开”、“流”等动词的使用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让静态的画面呈现出活的生机。
蝴蝶双双入菜花,
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
知有行商来买茶。
这是范成大的《田园杂兴》。诗人采用了以动显静的写法,通过蝴蝶的飞舞(“入”)、鸡飞狗叫等动态性的词语,生动地显现了宁静安谧的田家生活环境。整天无客而至的田家,因一个远行茶商的突然到来而变得喧闹不已。动词的渲染反衬之功在此可见一斑。
三.摹写人物,情态毕现
动词在摹写人物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巧着动词,能够以少总多,使人物情态毕现,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1.展示内心世界
随着汽车喧嚣的声音,我似乎从妈妈欲言又止的样子看出了什么。是什么,我不敢去想。妈妈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摸了摸我的头,用手指了指汽车前进的远方,低声告诉我:“瞧,那是你爸的故乡……”身体不自然地僵硬起来,从妈妈口中听到的是早已预测过的答案,没想到心底还是痛得抽搐难受。那个地方,是十年前抛弃我和妈妈的男人——他的故乡。
这是2008年广东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的片段。小作者巧用“呼”、“摸”、“指”、“告诉”等动词,真实再现出妈妈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出母亲“欲言又止”的痛楚之感,很能打动人心。读这样的文字,读者的心仿佛也像小作者那样“心底痛得抽搐难受”。
2.刻画精神品质
“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是魏巍笔下《我的老师》中的精彩描写。一个“落”字将蔡芸芝先生温柔、慈爱的性格描摹出来。
“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挺进报》中,陈然被捕前的一个晚上,“急忙地赶印”《挺进报》直到早晨五点钟。“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使他“立刻明白了”危险的到来,于是他“轻轻地关上灯”,将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关”、“拉”、“拉”、“挂”等动词,让读者看到的是陈然处乱不惊,从容自如,舍己为人的个性品质。
3.反映性格特点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这是孔乙己取钱时的两个动作,一为“排”,一为“摸”,简单的动作描写便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揭示无遗。“排”活画出他虽然穷困潦倒,却很是自视清高,以此显摆给人看的猥琐性格。“摸”则将其落魄之窘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取钱,鲁迅先生又是如何写华大妈的呢?且看:“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掏”且“掏了半天”,足见华大妈对这包洋钱是何等珍视,藏得何等严实!人物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生活的困苦,医治儿子的急切心情,便于这看似平常的动作之中显现出来,可谓精妙之极。
四.渲染环境,营造氛围
夏的轰雷一响,我们几个玩伴提起一双凉鞋比赛跑回家,淋成了落汤鸡也是‘咯咯’地笑,眼里充满了快乐。又是一个下午,又是‘拉帮结派’来到河边,什么也不顾一骨碌跳下河尽情地游、笑,仿佛在天堂。这里,童年的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笑声的乐章。在河里拍打着、泼着,连泊着的水也成了活泼的珠子;在河边筑着堡垒,有国王、王后、士兵、坦克去攻打另一国王。俗话说“一国不能有两王,一山不能容两虎”,有时我就坐山观虎斗,谁赢了我拍手,谁输了刮鼻子,大声笑。这就是快乐的童年海洋。
这是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的片段,所要表现的是作者与小伙伴们在夏日里的快乐情景,并以此诠释在自然中生活的惬意愉悦的主题。这种情景通过一连串动词的有效渲染而具有了感人肺腑的神奇力量,带给读者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一种能够调动内心情感体验,让人似乎也回到了美好童年的真切感。
综上所述,语有动词自精彩,文有动词自生辉。当你忧心于笔下的语言干瘪苍白,文字缺乏表现力之时,不妨认真琢磨如何选准每一个动词,用好每一个动词,让动词契合于你的思想,洋溢出你的情思,鲜活你笔下的景物与形象吧!
于小恒,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