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写作特点,培养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2.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并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诵、默读、齐读等方式,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2.读写结合法“课前给出话题“情”,让学生写好《项脊轩志》书评,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课中有话可说;课中围绕“情”字探究鉴赏课文内容和写法;再写集句作文,将话题“情”的教学迁移拓展。
3.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悲悯氛围,激发情意,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你读过哪些曾让您感动不已的抒发亲情之美的文章?投影:孟郊的《游子吟》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片段。从古到今,亲情——古今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被世人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至情散文名篇《项脊轩志》。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放录音,听准字音和句子节奏
2.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用数字概括课文内容:一间小屋、二(两)、三 、四件琐事。
明确:二(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拓展:表现亲情的四件琐事:诸父异爨,母问饥寒,祖母持笏,夫妻情深。
3.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本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深入研读,咀嚼真情
在本部分顺便落实重点文言字词的检查。第二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上文写喜,下文写悲。
1.文章写了哪些“喜”?
学生齐读第一段,并回答。
①轩中,洞然,表开朗明亮之情调,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表兴家理想
②庭阶,寂静,烘托出环境之清静,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是生活胜地
③外景,珊珊,月树随风摇曳美,景色之可喜(珊珊可爱),是生活胜境
老师小结:作者借景物描写抒发“多可喜”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境界(而庭阶……珊珊可爱)。
2.讨论文字精妙,体会“喜情”: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①学生互相交流心得。
②展示老师喜欢的语句。
A.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B.“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③明确:“满”为“多”,学者书多才可喜,“偃仰啸歌”表现了作者的豪放自若;“时来”更觉人鸟和谐,情趣可喜。
3.作者重点写了哪些“可悲”之事?再读细节描写,体会真情:哪些细节打动了你的心。
A.先妣“叩”门扉与“拍”的区别: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的爱护体现。明确:“叩”声轻,“拍”声大,影响孩子睡眠,爱子之心细。一句话把问寒问饥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来了。作者八岁丧母,借老妪之口转述,真切感人。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更有对慈母刻骨铭心的哀思。
B.大母“阖门、持笏”。
明确:前者表露出祖母的激动、喜悦,后者表露出殷切期望,盼孙成才,溢于言表。
C.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明确:用两个虚词“或”“时”传神。“时”表常来,“或”表亲密无间。有问有答,有学必有教。字里行间可听到轩中欢声笑语,可知两人相敬相爱,生活美好。
小结:作者借景物描写抒发“多可喜”之情。抒发“多可悲”的感情则是通过叙事来完成的,这些细节描写所表现的事都是生活琐事。
四.探讨发掘,品味写法
1.作者是如何表现悲和喜的?
①细节描写(生活琐事)
②环境描写(平常景物)
2.你认为文中的喜与悲的关系是怎样的?
补记中为何特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辩论:作者夫妇:“小轩并坐”,“凭几学书”“小妹戏语”等细节描写是写喜还是写悲?明确:以喜辅悲,睹物思人,欢乐中蕴含着无边的悲哀。特别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思念之情。这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的一颗拳拳之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镜头,寄托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恋。“今已”表时光推移。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然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3.小结
用生活琐事、平常景物并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五.全文总结
归有光遭遇了人生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应该说“项脊轩”是他伤心之地,但为什么作者对一个原本狭小、阴暗、破陋、衰败的小阁子恋恋不能忘怀?因为:项脊轩,母亲寄慈爱于此;项脊轩,祖母寄厚望于此;项脊轩,是作者与亡妻伉俪情深的见证。
潘红胜,张志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罗田。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