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既讲究构思的缜密、语言的凝练,也讲究意境的优美。我们欣赏古诗,既要品出其特有的感性之美,又要析出其蕴含的理性光芒。感性之美与理性光芒与哲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同的概念。在我看来,感性的芬芳即感性之美,包括诗中感性的形象,作者所处时代的种种生活环境,作者的情绪情感,欣赏者自身的感性的生活经验;理性的土壤即理性的光芒,包括古诗中理性的形象、作者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古诗的理性解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既能品出古诗中的感性之美,又能析出古诗中的理性光芒呢?如何将感性的芬芳和理性的土壤结合在一起呢?笔者想就这些问题作个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诗歌以短巧精练而著称,尤其是古诗。如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歌做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古典诗歌的整体美感,体味诗中之情,想象诗画之景,领悟诗言之道,感受诗语之雅,理应成为古典诗歌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酝酿诗歌,酝酿出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比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设计情境,让学生想象在愉悦的心情下漫步湖岸感受到春的气息时,那眼前之景的魅力;或表述自己心情最佳时,印象中最美的景象,等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画面,无论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早春郊景那即将绽放的喜悦生机,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日的悲寂;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边塞苍凉开阔的壮丽,还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秀雅静谧,这些形象之美无须分析讲解,不能断章取义,只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视觉,都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之美。所以教师以不讲多、不多讲为原则,把古诗本身质朴的美展现给学生,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用美妙的语言赋予这些优美的语句以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在感知古诗的意境呢?通过对诗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深切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剖析、探究诗意,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反映现实生活,但是由于其篇幅相对短小,它反映社会生活就显得比较集中。就这个角度来讲,诗意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在这里的分析不仅仅是局限于字词的解释,我们更要从诗歌整体的意境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剖析和探究。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高度集中地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诗的前半部分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隐约反映出歌女的“心中无限事”,接着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的生活经历,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最后诗人自述谪居浔阳的生活状况,将自己与歌女的遭遇和情感联系起来,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就能使学生对整个社会背景充分理解,对诗人所处的地位和处境深表同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把握、升华情感,陶冶学生品位,提高鉴赏能力
“诗言志”,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它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是作者精心选取并将自己的感情依附其上的,例如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月”这一意象代表着思乡、思亲,传达出作者寂寞思归的感情。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诗歌不但要通过情感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愿望,而且也是以情感为中介打动和教育读者的。情感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诗歌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情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的情感体悟,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把笔下的山说成是“空山”呢?再联系最后一句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的活动,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山”两字正好点出这一境地有如世外桃源。秋雨初霁,万物一新,正是诗人归隐心灵的最佳寓所,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人渴望无忧无虑、安静淳朴的理想生活,沉浸其中,乐而忘返。诗歌教学如果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就能使欣赏诗歌的品位大大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李建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通州。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