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还应做到言之有物,内容充实。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写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素材呢?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资源共享,素材共用,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合理的变通,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要写好文章,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要精读细思,目注神入,多思考,善揣摩,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
(二)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表达另一层意思,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以理服人,用情感人。
黄世春,语文教师,现居四川简阳。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