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2期 ID: 143547

[ 陈新文 文选 ]   

摭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

◇ 陈新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一面世,便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让广大师生对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苏教版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困惑与失望,尤其表现在这套教材的选文上。笔者就苏教版必修二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5版),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一下选文问题。
  一.选文有“标新立异”之嫌
  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有一句“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人教版第二册作“高低冥迷,不知西东”(第11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王力《古代汉语》作“高低冥迷,不知西东”(第1314页,中华书局,1999年6月第3版);再查一下苏教版和人教版两篇选文的出处,居然都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樊川文集》,这就更让人奇怪了:同样的出版社同样的文章,为何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呢?
  笔者以为,此句的版本以“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为宜。理由有二:一是“不知西东”的“东”与前文的“龙”“虹”和后文的“融”压韵,使文章更具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不知西东”是常见版本,且已经被大家接受,硬要改为“不知东西”,并无多大意义。
  类似“高低冥迷,不知东西”的情况在苏教版必修二中还有一些。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间如梦”,常见版本作“人生如梦”。又如,《六国论》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常见版本作“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的功能,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文学普及,因为绝大数学生毕业以后便很难再有机会系统地接受语文教育了。既然是文学普及,就没有必要在版本上改来改去,只需选择常见版本即可。另外,新课程改革也应该是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而并不是新在教材选文的版本上。
  因此,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似乎在刻意回避使用多年的人教版教材,有故意“标新立异”之嫌。对此,很多一线教师都有类似的看法。
  二.选文有“崇洋媚外”之嫌
  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和“和平的祈祷”专题共有选文7篇。除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外,另外6篇都是外国翻译作品,占到了必修二全部选文的35%。一本普通的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外国翻译作品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一,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虑。
  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中国文学也称得上是浩如烟海。难道就找不出足够数量的经典作品供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之用?难道就选不出几篇符合“珍爱生命”专题或“和平的祈祷”专题的文章?
  在学生基本的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便让他们大量接受第一创作语言并非母语的外国翻译作品,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大量阅读第一创作语言为汉语的选文对提高青少年的母语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无论第一创作语言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而苏教版如此大量的外国翻译选文,不能不让人觉得有“崇洋媚外”之嫌。
  三.选文有“非典型性”之嫌
  苏教版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选了一篇题为《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的消息。其用意当然不难猜测。选择这篇消息,一是服务于“历史的回声”这个专题,二是服务于该专题后的写作指导。
  作为消息,其鲜明的特点便是时效性和准确性,正如写作指导所说“消息,是以简明的文字,在‘第一时间’里报道在‘第一现场’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篇消息便会发现,消息中报道的事实发生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而这篇消息发表于2005年,前后相隔了30多年。因此,写作指导中所说的“《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很能体现上面所说的(消息的)这些特点”,就让人有点不知所云了。
  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客观原因,国内不能同步知晓70年代初国际上发生的这一著名事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对此事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第一时间将其作为消息发表于报端,因此也是及时的——一种相对的及时。我们姑且承认这一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理由,但至少说明这篇选文放在这里是不够典型的。
  换个角度说,新中国成立已经60年了,改革开放也已经走过了30年,神州大地之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其间值得大书特书的人和事不计其数。为什么就找不出一篇既符合“历史的回声”这一主题又能体现消息特点的典范的新闻稿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材的编写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尤为突出,因为它不但起着一般教材的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作用,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
  
  陈新文,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台州。本文编校:洪 鸣

摭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