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编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这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让读者明白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止步不前、从俗从众,长此以往,思维将会受到局限,最终导致缺乏创造力。意在鼓励人们大胆创新,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富于创造性。作者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独辟蹊径,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话题,从多方面逐层展开论述。首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通过四个直观的图形入手,提出问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然后层层推进,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分析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并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本文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议论文,文章用语平实,通俗易懂,全文思路清晰,逻辑性很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是要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从问题入手,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和举例论证的典范性;二是要把握本文是怎样进行合理过渡的,学习用设问的方式进行过渡的方法,揣摩这种过渡的作用;三是要在学习本文中感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对问题的分析,对例子的揣摩,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总之,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阅读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教学取向】
一.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的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整套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这是唯一集中编排的一个议论文单元。
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学习时,应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理清论证的思路,体会事例论证的作用。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况且这篇文章内容本身对学生就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把作者肯定的内容积极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头脑中甚至血液里,把作者否定的内容作为对学生的告诫,强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
九年级学生对求知和读书都有一定的认知和自己独到的理解,但毕竟刚刚接触与其他文体不同的议论文,这就要求教学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抽象思维,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区分观点和材料,探究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独立思考,作出判断,把握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课程标准指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表达”,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主题取向。因而,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依托,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和阅读实践中分析总结归纳出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切忌丢开文本、单调机械地讲授议论文知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获得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培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精神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启发学生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和启迪,使语文学科知识的落实和思想的启迪同在。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文章的自主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阅读探究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使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四.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讨论探究,合作交流。
3.辨识体味,品读论说。
【过程设想】
一.创设情境,互动导入
以创造性思维的名言警句引入,或欣赏一段启迪心智的动画,或叙述短小经典的益智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跳出思维惯性,激发灵动的思维。]
师:同学们想不想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我们就共同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并运用智慧的钥匙,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迈进创新思维的殿堂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领悟
1.布置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反馈默读信息,交流阅读收获。
引导交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论述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教师点拨,交流明确以下几点:
(1)作者针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模式,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2)本文论述的中心话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三.研读课文,探究体验
1.体会设问句的作用。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读读品品。
(提示:设问句是议论文常用的句式,不仅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在本文中还有标示全文结构的作用。)
2.以四个设问句为切入点,进一步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了解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在读中理解体验,在读中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样逐一解答这些问题的。
(一)“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样回答的呢?”
(1)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答案是怎样的?
(2)为什么四个答案都正确?
(提示: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3)开心辞典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用“2”和“1”两个阿拉伯数字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多维思考。交流后强化——生活的变化多姿决定了答案的丰富多样这一道理。]
(二)“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1)学生自由朗读4-8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归纳出创造性的思维具备的两个必需要素:一是要汲取渊博的知识,二是要灵活地运用知识。
(方法指导:勾出关键的句子,提取核心的词语。)
[设计意图:在圈划、筛选提取并整合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紧扣文本、深入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概括的能力。]
(2)分析事例论证的作用。
提问:作者紧跟着在文中列举了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事实胜于雄辩,更充分地证明了观点,说明活用知识的关键性,增强了说服力。)
提问:为什么要用两个事例来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明确:前一个例子重在说明知识的活用这一点,后一个例子重在说明探求新事物要敢于想象、尝试、发明这一点,侧重点有所不同。)
(3)除了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外,你觉得创造性思维还有赖于什么要素呢?
(要求学生最好结合自己切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谈一谈。)
[设计意图:拓宽创造性思维的所需因素,旨在引导学生就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4)思维冲浪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与水有关的两道智趣题。
[设计说明:此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努力寻求不同答案的过程中,及时体会到创造思维的乐趣。]
(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1)七嘴八舌:有人说,创造是科学家们的事情,我是个普通的人,哪有什么创造力呢?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碰撞、讨论辨析,能用清晰简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创造的潜能,要敢于去实践尝试,坚信自己富有创造力,也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旨意。]
(2)学生自由朗读9-12自然段,明晰作者的解答。
(方法指导:勾出关键的句子,提取核心的词语。)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紧扣文本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即兴创造自己的创新格言。
四.创读课文,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富有创造力。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更有说服力,可以讲道理,也可以摆事实。)
[设计说明:创造性的阅读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将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会发表观点,丰富论据,讲述道理。训练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奇思妙想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练习——巧改歇后语。
[设计说明: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进一步在语文活动中体会到创造思维的乐趣,并在活动中生成感悟,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及自信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链接课外
(说明: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大胆并创意地运用课内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甚至在“人人都可创造”的理念支撑下敢于去尝试创新发明。)
1.宣传活动:如果你想让你的家人或者朋友也意识到自己具有创造的潜能,你打算怎样去做呢?
2.实践活动:请你从最感兴趣的、最想解决的、最想研究的问题入手,积极参与“我是小小发明家”的创造活动。
六.回顾分享,教师寄语。
张华珍,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鹤峰。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