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与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特写镜头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写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作者在叙事写景中不露声色,看不出一点点沉闷,然点睛之笔却迸发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情,这个巨大的反差,流露了作者谪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如何去领会作者的匠心,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
对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讲解背景、看图引导、诵读理解、讨论研究、质疑消化等办法。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学习本文可采用引导发现、自主阅读、质疑探究的方法。可边讲读边在黑板上作简笔画,让学生领会课文,直至要求背诵。
鉴于苏教版有文情并茂的插图,为了激发求知欲,教师在启用这项课程资源时,可采用提问法:1.小石潭的地理概貌怎样?2.哪些句子写潭水清澈?3.鱼的动态、静态怎样?4.说出潭周边的环境。5.作者的心境怎样?通过双边活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设计如下:
1.利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整体感知课文,在读和问答中加深对课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读插图,了解大体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
2.研读、讲解、品味
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们在体会优美的景色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小石潭的美景定格在课文的插图上,它令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要求学生说出小石潭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从潭四周的景致,潭的水质和鱼的状态以及中心人物的神态来考虑。
先研读课文前三段,从见闻、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探究。这里的记叙,清新自然,似信手拈来,实是文学家笔力功底的显现,需要好好研究写法:静观默察,移步换景,动静结合,比喻拟人,情景交融,把偌大的小石潭写的可爱极了。
再研读第四段。如此优美的景色,应该是流连忘返呀,为什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关键就在于须理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从文章开头语、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等方面来寻求答案。“伐竹取道”说的是游心浓,也可理解为闲得无事,因为其时他已是被贬朝官,失意文人,虽也“思其君”,但更多的还是心存废黜,寂寞无聊,因而游览山水,抒闲情慰愁肠,显风雅求自适,这便是他的山水情结,表现在文眼里,则显淡淡的忧虑。
作者置身于小石潭边,初闻水声“如鸣佩环”,确也曾“心乐之”,当看到潭中鱼那么精灵可爱,也曾妙想它们是在“与游者相乐”。但小石潭毕竟太僻静,太清澈了,它像一方洞察毫厘的明镜,既引发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又惹起了作者的寒心愁肠,形成一个难解难分的怪圈。作者及时行乐,又终难忘怀的矛盾心态是极难调和的。作者写鱼动实为写环境的静,写鱼乐是要反衬自己的郁闷。
作者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贬到永州,孤独寂寞,悲苦不堪。他漫游山水,不过是想排遣愤懑、抑郁的情感,然而越想排遣,愤懑抑郁之情反而愈加强烈,于是他以情观景,借景抒情。他笔下的一树一竹,一泉一石,都有着特定的个性。作者这种心境反而有助于对事物的观察,在静的观照中发现物的无穷意趣,于是乎,文人骚客特有的魏晋遗风,向往山野形胜的心绪,投诸柳宗元笔端,便留下了千古惆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流露出欲超脱幽寂、悲凉的心迹。
再深入挖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露心迹的高妙之处,在于他的联想,你看那“犬牙差互”的岸势,怎能不触景生情?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契机,需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这些内容通过讲解引导,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大文豪复杂的心理和巧妙的笔法,在感悟“记述真切,流露自然”的写法时,学会该怎样去写人们喜闻乐见的记叙文。
四.板书设计
板书本着直观、易懂、有用的原则,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学生透过板书,可以了解文章结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在双边活动中可逐点表述出来。
可以勾画草图,依据是下列要点: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全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也可用文字构建下表,领会并仿写出类似游记:
季桂香,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启东。本文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