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所选录的一首乐府诗,是一首南朝民歌。教学中,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之后,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正音”读
1.通读诗歌,读时结合书下注解或工具书,读清字音,读准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校准字音、节奏并初步感受诗歌情感。3.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评价。4.齐读,教师检查效果。5.引导发现:从刚才多次的诵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音韵方面有何特点?
反思:这一部分的设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三“读”两“听”,旨在让学生熟悉文本,以最质朴最直接的方式与诗歌的语言交融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注意到《西洲曲》较之于《归园田居》等五言古体诗不同的音韵美——四句一换韵,和谐流畅而又有变化。
二.“理脉”读
1.看注解,弄懂诗歌的意思。不懂之处提出来。2.概括抒情主人公的主要人物活动和情感,形成板书。①紧扣“垂手明如玉”这一句,以“手”字为切入口,拎清全诗的内容结构。具体问题为:“垂手”者谁?“垂手”之前,这双“手”曾经做过什么?之后呢?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②学生回答,教师边评述边板书。(见后文)3.学生分男女生两组,每四句为一单位衔接朗读诗歌。请两名同学注意倾听,听的要求为:①你发现诗歌在结构的上下衔接与勾连上有什么特色?②你觉得全诗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同学们读出了这种感情吗?
反思:这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整体把握环节。这一环节里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值得深思。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对学情的了解,我认为学生一定会质疑“垂手明如玉”一句,于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扣住“手”意象拎起全诗的内容和结构。而且,分组衔接朗读的方式,既新鲜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顶真勾连一气贯注的结构特色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
三.“悟情”读
1.基于上一环节对诗歌感情基调的认识,启发学生悟读:诗歌主人公的感情一直是忧伤的吗?有没有变化?怎样的变化?
①仍然围绕“手”,从主人公的行为领悟她微妙的心情变化:这双“手”曾经“折梅”,并精心打扮过自己,那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采莲”时呢?“垂手”时呢?托梦时呢?
②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谈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评价并形成板书。
通过江南女子对折梅、采莲、垂手、托梦等情景的描绘,表达了她忆郎盼郎时或期待、思念或痛苦、呼唤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明确诗歌抒情方式的特征: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
3.按照主人公心理的变化和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反思:这个环节深入品悟诗歌的感情。教学中,重视文本、始终紧扣诗歌语句进行品读和由此进行的诗歌朗读,强化了语文氛围,从而完成对诗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品读,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铺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感悟和情感理解基本生成,所以朗读要充分并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
四.“联诗”读
1.诗歌中,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是托物寄情。充满江南情韵的景物意象有力的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请联系下面列举的其它古典诗文名句,从“梅”“莲”“水”三者中任选一种意象,赏析诗歌景物意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梅
①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莲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②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水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望江南》)
2.表述建议:结合材料中或自己积累的诗句,品读意象特征;重点赏析这些代表性的意象在诗歌中的“寄情”作用;要求有具体分析。
3.学生交流。学生互评或教师评点总结。
反思:这一环节既是对诗歌托物寄情的艺术特色的深入赏析,也是对古诗文传统意象的联读和梳理。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了“梅”所象征的希望、坚贞和执着,“莲”所传达的爱的热烈和纯洁,情的美丽和芳香,“水”所寄托的主人公内心的温柔深情和忧伤惆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实现了诗歌阅读的深入和拓展。借此契机,可以留下一些课外积累诗歌、探究意象的作业,比如对诗歌中“鸿雁”“栏干”等传统意象的探究,让课堂链接广袤的传统文化殿堂,实现更多的资源开发和知识积累生成。
涂照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浠水。本文编校:晓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