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活动的板块,即使搞些语文活动也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把语文活动搞得死气沉沉,无趣无味。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要的就是“活”的效果,要活字当头。
一.活动题材要鲜活
活动好与坏,第一步在于题材。首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项目。教材中的集体视听活动、广告专题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当一次主持人、做一回导游等口语交际活动,提供了不少专题性的活动资源,作为活动的样本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各地区不同的班级都可立足教材文本,利用现成资料,组织此类语文活动。譬如视听活动可取的素材相当广泛,关键要考虑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笔者曾以学校元旦文艺汇演为契机,结合视听活动,进行语言表达与运用方面的综合训练。活动要求有三个:1.根据文艺活动主题、节目内容,写一段开场白,写一段串连词,写一段结束语。2.推荐一个最喜爱的节目,并写出推荐理由。3.作为获奖演员,写一段获奖感言。就这样抓住学校集体活动的机遇,立足学生耳闻目睹的素材,开展语文综合活动,活动因题材鲜活而变得灵动起来。
其次,要拓展课本之外的资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的资源不仅局限于课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活动尤其要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而且多多益善。例如,指导学生开展街头改错别字活动、访问教育基地活动等,就是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课外;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生活圈子、实践基地等环境中寻找鲜活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笔者曾以参观“改革开放三十年图片展”活动为契机,进行观察与写作表达方面的综合训练。这次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在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活动要求也有三条:1.写一篇观后感。2.推荐一幅给你印象最深的图片,并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幅图片”为题写一段文字。3.选取一幅图片,给它题个名字,并简述题名的理由。这样,变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语文综合活动,活动因增添了语文味道而丰富了内涵,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生活中原生态的语文综合活动素材很多,关键要善于捕捉,为我所用,这样才能从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发现语文学习的元素,再加巧妙地剪裁拼凑,往往能形成精彩的语文综合活动题材。
二.活动设计要灵活
语文活动到底如何灵活地实践?关键要策划好活动方案,预设好活动过程。首先要因地制宜。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立足语文课,依据语文教材文本,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与研究;课堂延伸活动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努力延伸活动时空,创设活动场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综合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组织具有语文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舞台。其次要因势利导。语文活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要付诸实施。这对活动方案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活动预设时要考虑到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到变化的因素、过程的控制、应变的预案等,也就是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此外要随机应变。活动的设计、应变的预案只是单方面的预期,具有理想化的色彩。计划与实际可能会有一段距离,具体操作时可能会节外生枝,这就需要见机行事,临场发挥,因此特别要关注即时生成。
比如,笔者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西游记》时,有意识地立足语文课本,打通课堂内外,拓展了语文活动的时空。整个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步骤:一.了解故事情节;二.把握人物形象;三.精读精彩片段;四、当堂练习反馈;五.课外延伸作业。语文课堂活动中,通过课件展示,学生阅读,互动讨论,学生们对小说有了大体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设计了语文课外活动的环节,其中课外延伸作业安排了三项任务:1.阅读《西游记》原著。2.准备讲述一个《西游记》中的故事。3.制作一份《西游记》主题小报。这样,读、讲、写、画多方面结合的语文活动,因其灵活多样,学生自然积极参与,尽力配合,活动自然能有效落实。
三.活动主体要激活
语文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学生既是主体,又是主导。活动应当由学生自己策划,自主组织,自行实施,全程参与,集体完成的。活动期间,教师只是辅助,起一些引领与指点作用。因此,活动的成败,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主体是否被激活。
首先,活动起始要唤醒学生的活动意识。注意做好活动的铺垫和启动,触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兴奋。第二,活动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明确职责,承担任务,积极合作,主动干活。第三,活动收尾要注重成果的展示。活动成果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能活跃活动的氛围,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互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肯定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事实证明,运用活动成果来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语文能力比任何言语的表扬都要有效得多。
金复耕,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本文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