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杀是伟大意志的消极表现。死亡不是悲剧的唯一形式,却是悲剧的最高形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著名的悲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命名却没有揭示出杜十娘的伟大意志和这篇悲剧的最高形式,给人带来的心理震撼并不强烈。要揭示杜十娘的伟大意志和这篇悲剧的最高形式,不如将这文章题目改为《杜媺投江》。
【关键词】自杀 死亡 悲剧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媺投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三言”中的著名悲剧,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占据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正因为如此,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在编入教材的时候,编者给这篇小说加了一个题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我们认为这个题目并不恰当,最好改为“杜媺投江”(杜十娘名媺)。
杜媺投江,可以引发读者去追寻杜媺的伟大意志。
投江,就是自杀。朱光潜说,自杀是伟大意志的消极表现。杜媺抛弃宝贵的生命,断绝生活欲,没有伟大意志确乎难以做到。杜十娘伟大意志何在?
她有理想:走出道德低谷,登上道德高峰。她本是一个聪明、美丽、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在道德上处于低谷。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走上道德高地,做一个有道德资本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
她有梦想:走出交易,追求真情。男女感情交流的最高形式,是有性有爱,可妓女的职业,却是皮肉的生意,有性无爱。杜媺希望找到一个人,与自己既有性又有爱,能够与自己有真感情,相互扶持,风雨同舟。她对李甲说:“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逾。”言为心声,这就是她的梦想。
她有操守:矢志不移,献身理想。理想一旦确定,她就积攒珠宝,藏于姐妹之家,物色爱人,欲成百年之好,计赚鸨母,终于走出妓院。从良的前途看似明朗了,但是,李甲的负义,使她的理想完全归于毁灭。在毁灭性的打击面前,如果没有操守,她大可不必投江自杀,因为就算李甲负义,就算天下的男人都不可靠,但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重操旧业。可她偏偏是有操守之人,她选择了坚守,用投江的一跃,为自己的理想殉葬。
但是残酷的现实,使杜媺彻底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慕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李甲如此,其他男人又好得到哪里去?是李甲们彻底伤了她的心。无助的杜媺只好选择纵身一跳,书写了一曲生命的悲歌。
杜媺投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这出悲剧的深刻原因。
投江,意味有价值东西的毁灭。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小枫说,悲剧性就是客观的真制约着主观的善的实现。一看这个题目,读者就会思考,是什么把杜媺这么一个美丽的女性毁灭?客观的真是什么?主观的善是什么?通过阅读,读者就会明白,是金钱毁灭了杜媺,是利益这个客观的真制约着杜媺从良这个主观的善的实现。
杜媺投江,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投江,意味着死亡。刘小枫说,死亡不是悲剧的唯一形式,却是悲剧的最高形式。读者一看到反映悲剧最高形式的题目,就一定会追寻这出悲剧的前因、铺垫、激发和形成过程,就会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就本文来说,一看到这个题目,读者就会追问以下问题:杜媺为什么会投江?她受到什么打击?她是什么样的人?她身边有些什么人?她的出身是什么?她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她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她难道除开死就没有别的出路吗?她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自杀的?
相比之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却很难达到上面的效果。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震撼远不及“杜媺投江”。因为抛弃财富和舍弃性命所付出的代价很不一样。尽管财富很重要,但财富毕竟是人的第二生命,没有了第二生命,人还有第一生命。只要第一生命还在,就还有翻盘的机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杜媺丢弃“百宝箱”,失去了第二生命,人们可能会感到惋惜,但不会同情。文章这样写到:“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珰,瑶簪宝珥,充牣于中,约值数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观者如堵。齐声道:‘可惜,可惜!’”但“杜媺投江”这个标题则明明白白告诉人们,杜十娘失去了第一生命。第一生命结束了,这个人的一切也随之结束了。读者看到这里,也许就会由人及己,在惋惜之余,还会感到同情。文中这样写到:“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当时旁观之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
从悲剧性来看,“杜媺投江”渲染的悲剧气氛远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浓。前者直接营造一个死亡的境界。文章写到:“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后者营造的却是闹剧气氛。文章写到:“正不知什么缘故。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彩,喧声如雷。”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本文题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如改为“杜媺投江”。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湖北省竹溪县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