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留白艺术好处很多:在预习中留白,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空间;在思维中留白,给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回答中留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后留白,能给学生拓宽视野的空间。
【关键词】留白 语文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效果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即有“空白”刺激物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填补和完善“空白”。教学中的“空白”,也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学生在教师营造“思”和“悟”的时间和空间中,他们的内驱力得到了激发,这时的语文课堂就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留白”,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呢?下面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预习中留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空间
有许多老师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殊不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弊。
课前预习中的留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朗读、熟读课文可以增强学生本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避免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掌握完全来源于教师,长此以往,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文本相关的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课前的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赋予学生以质疑的精神,也避免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情况的出现。
笔者在教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就深刻体会到课前预习的好处。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的要求是:第一,多多诵读,参照注解细细品味;第二,广泛收集苏轼其人其作的资料,以备交流,努力成为一个小苏学家;第三,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第三人称描述苏轼写下这首传世之作时的举止、神态、心理变化和当时的场景。于是有的学生利用阅读课的机会查阅书籍,了解到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深厚的情谊,悟出了这首词之所以会这么动人的原因。另一部分学生利用电脑查阅资料,从东坡纪念馆苏轼的塑像中看到了苏轼眉宇间充盈的刚毅之气、襟袖间飘动的旷达之风,从文字图片中了解了一代文豪的生平事迹。学生们或浏览,或速记,不禁感叹地说:苏轼的经历居然这样坎坷啊!这种课前预习中的留白,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条件和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上面描摹丰富的色彩。
二、思维中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有些教师常常是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空谈。
而事实证明,每个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空间,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后,学生才有信心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也可以减少课堂上“一问三不知”的冷场现象的出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发散性思维的成分,使学生在回答中经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同时许多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十分具体,分析的十分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学生也就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思想一步步走向僵化。其实,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教师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不如留点空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更何况阅读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他(她)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实实在在”的讲解分析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那些辛辛苦苦整出的课件,常常是非但没有使作品的美感得到提升,反而降低了它们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地位。
三、在回答中留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但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有些课堂上,因为没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白”,学生往往无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往往就会失去耐心,直接把答案说了出来。而事实上,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美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品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一首诗、一篇演说,还是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成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笔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中,就充分给予了学生回答的空间余地,学生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作者写作本文时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甲生:“悲伤。”乙生:“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师:“为什么呢?”乙生:“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丙生:“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用文章的原话就是‘闲人’。”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甲生:“愿意。”乙生:“不愿意。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丁生:“寂寞!”丙生:“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乙生:“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学生在教师留出的空白中,展开了自己的情感体验,逐渐体味出作者创作本文时的感情,这样的感受要远比教师强加于他们的直接、深刻。
四、课后留白,给学生拓宽视野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对该文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了。殊不知,很多时候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功夫应该在课外。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结束课文的同时也要善于恰当地留白。从课文延伸、拓展开去,鼓励学生走进课本,又能跳出课本,深入生活,加深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恰当置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推荐阅读,让学生在比较和拓展中,丰富知识;或者通过习作抒写感受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笔者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时,针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这个结尾留下这样的空白:如果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巧遇已经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怎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
中国画有“留白”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造的空间。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进而读出自我、读出个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