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好的手段。
【关键词】朗读 语文课堂 学习兴趣 课堂效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语文这门学科不像政治、历史那样容易出成绩?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考试中的每个考点都一一详细地讲了,学生们也认真听了,认真记笔记了,作业也认真做了,可语文成绩就是难以提高。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高消耗、低效率”的情况已经引起广大语文老师的重视。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原因很多,但我觉得课堂效率低下是个根本原因,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学生与课本接触的少。考试的内容与所学的内容相脱节,造成学生们不愿意接触课本。老师拼命地在课堂上讲,学生也记,但效果很差。我觉得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朗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要朗读呢?因为通过朗读,学生们可以从文章中领会其主旨、情感、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老师通过学生朗读这个环节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以及感情理解和认知水平等等。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们通过朗读,既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强了,那么他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因此,我们应该切实地加强对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在文章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的。学生们在朗读课文时,头脑中就会再现文章中展现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古人的这些话就说明了反复朗读对理解文章内涵所起的重要作用。优秀抒情散文中的生动的描写、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绚丽的文采,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到其独特的魅力。
因此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切实地加强对学生们朗读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散文的魅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尚且知道这个道理,但如今我们上课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有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呢?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些年了,但有不少的老师上课仍然是“换汤不换药”,还是自己“一讲到底”。这样就忽视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结果就造成这样一种情形: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自我陶醉,而学生们却在下面听的头昏脑胀、昏昏欲睡。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朗读的空间,让学生们个个都来朗读。我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从而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古代诗歌的时候,我就叫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韵律,采用听录音、老师范读、学生示读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出色的朗读就仿佛让学生们置身于作者描绘的环境之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被课文中的内容所吸引。例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听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揣摩,然后让学生们试着朗读,接着再听一遍录音,再揣摩,最后让学生再朗读。学生们在听与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中,朗读的时候像在演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同学们通过朗读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王维的情感: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通过朗读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学。而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课堂上多运用朗读这种方法,能让学生们真正地喜欢上语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朱自清先生也曾经说过:“诵读可以造成口语。”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况且语文教材聚集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这些文章大都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审美意义,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因此学生们在朗读这些精美的作品时,定会受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