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扭转高三作文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有:端正对高三作文教学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讲究作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克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评分标准;重视思维训练,提升思想境界;教给学生选择和化用素材的相关技巧。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教学现状 应对策略
一、目前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回顾近年高考作文备考,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不少误区,相信这在高三作文备考乃至整个高中作文教学中,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从学生角度看,最突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首先是畏难心理。写作本就是一件艰苦的事,很少有人把写文章当成一种乐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少同学视作文如“榨文”,因为缺少兴趣,又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导致很多学生往往在怕写又不得不写和越写越差的恶性循环中挣扎。其次,学生对写作功能的认识片面。许多学生认为,写作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中靠作文为自己争得一个高分,因而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拿分上,怎样写拿高分就怎样写,完全是为迎合阅卷老师,却忘记了写作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功能——“为时”、“为事”、“为情”而作。当文章不再是抒情言志的载体,而沦落为获取分数的工具,这样的文章还有多少真情可言?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势必是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甚或假话连篇,文理不通了。
从教者角度看,在作文复习方法上都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不作为,认为作文提高太慢,讲多讲少一个样,练和不练一个样,将有限的时间花费在作文上得不偿失,即便写,也是抱着“不得不写”的态度敷衍而已,缺乏系统的讲解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二是不会作为,训练随意性、主观性太强,缺乏序列训练方案,不符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育原则。在作文备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经常是老师说了算。而老师又常常缺乏系统设计,或有时盲目追随所谓的高考信息,想当然地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这种训练方式,往往是学生写了这次作文,不知下次该从何着笔,以至于越练越不懂得作文,越练越迷糊。
只问耕耘,不问结果,只管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就如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却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写过之后,也不加反思,不求收获。这样复习,只能导致平时作文凭感觉、临场写作看发挥、得分多少靠命运的作文虚无主义。
二、应对策略
针对高三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应对策略有:端正对高三作文教学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讲究作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克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评分标准;重视思维训练,提升思想境界;教给学生选择和化用素材的相关技巧。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其中的两点:
(一)深入研究高考试题及评分标准
高三作文复习不同于高一、高二教学,它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很有必要了解高考作文命题中呈现的规律,研究它的发展趋势,这对高三的复习备考方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要对高考试题类型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及今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这是关于高三作文复习的基本方向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就命题形式而言,全国现在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而江苏全是提示语加命题的命题作文。从题目本身特点看,江苏卷命题以短语类为主,只提供写作范围,不限定文章立意,发挥空间很大,基本是多概念命题,而比喻类又占大多数(如“山的灵动,水的沉稳”、“凤头、猪肚、豹尾”、“人与路”、“怀想天空”、“绿色生活”),因此备考中必须依据其命题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我们认为,高考命题涉及的内容很难预测,但其形式特点完全可以把握,抓住这个点进行训练,也许见效更快也更实在。今年备考,我们重点进行了比喻类命题的写法训练。(热身练命题出了四个题,全是比喻类:“春去花还在”、“走出小屋”、“常回头看的人不迷路”、“登高望远”。)我想,应该是有作用的。
2.需要注意的是,考场作文的评定有其特定的标准,这对整个高中作文教学也同样具有直接的规范和指导意义。评分标准是指导高三作文写作的标尺,只有熟悉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才可以结合等级评分标准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训练,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纵观江苏近三年高考评分标准可知,2008年以前给分方法基本是两块,即切入分加亮点分,比如,2007年评分标准是这样表述的:“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48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到54~60分。”而从去年开始,赋分方法发生大的变化。不再设切入分和亮点分,而改成大类的等级分,先将赋分分成六类,然后分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分别确定不同等级,评分时对号入座;这样的改变把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和体裁特点的要求结合了起来,其实更突出了对文体规范的要求。同时另提供一个分类赋分参考表,从构思、选材、结构、语言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六个等级。从今年评分要求看,切题、思想情感健康、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些常规要求与往年基本一致;今年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注重写作技巧”:“在切题的前提下,要特别注重考生的写作技巧。作文考试,说到底还是看考生如何‘作’文。凡是写得精彩的,不要怕打高分,直至满分。”从阅卷领导发言以及具体判分可见,江苏阅卷特别欣赏那些有独立见解、有才气的考生,有时哪怕扣题不是很紧,只要你写得精彩,他也会给你高分。这一点大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可能有所不同。这也给我们平时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借鉴。
(二)教给学生选择和化用素材的相关技巧
1.拓宽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途径固然重要,而对于目前一门心思浮沉于学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而言,这似乎很难,从书本中取材也许更简单易行。然而,许多同学抱怨,课程那么紧张,哪能有空闲去搜集素材?其实就书本知识而言,仅课本资源充分用起来,就足以应付写作所需了。特别是我们江苏大多数学校所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其特点就是依据人文专题排列,举凡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内容皆罗列其中,可谓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但是平时同学作文中很难见到这些课文的身影,身在宝山不识宝,令人遗憾。再则即使身处高三的同学,也仍可从平时的阅读训练材料中获取丰富的论据,平时背诵的大量课外名句,试卷中接触的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都是很好的材料库。比如试题中的古文阅读题,文本基本是人物传记,所叙人物不是竭忠尽智的忠臣,就是敬奉父母的孝子,不是造福一方的好官,就是仗义助人的义士,一个个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仅从2009年高考试卷看,就有全国卷Ⅰ中魏德深的爱民如子、体恤下情,全国卷Ⅱ中郭原平的孝敬父母、仗义助人,江苏卷中沈通明的有情、有义,北京卷中叔孙通的有眼光、识时务,福建卷中张自新的经历坎坷、怀才不遇,辽宁卷中孙谦的为政清廉、勤于职守……同学们一学年接触的这样的古文材料就有几十篇甚至上百篇,这是多么庞大的素材库!关键在于具有强烈的积累和使用的意识,并真正用心领会体悟。
2.关注素材的高效使用。(1)力避人云亦云,尽量少用众所周知的旧例。不能下笔就罗列“光荣榜”、“英烈传”,其实阅卷老师已经厌倦了那些“雷锋徐虎李素丽,保尔霍金张海迪”之类的素材,也厌倦了动辄回到古代,不是屈原就是李白,不是苏武就是苏轼,不是陶渊明就是司马迁,徘徊在死人堆里找素材的方式。因此同学们必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写作材料,写出有时代感的佳作。举凡时事资讯、热点焦点、国内外大事、名人事迹、凡人琐事都属关注和积累的对象。除了关注偶发事件,一些每年必然出现的时事更值得关注,比如,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有关他们的事迹、颁奖词;全国十大道德标兵评选,有关他们的事迹、颁奖词;诺贝尔奖评选,当选人物及事迹,等等。(2)要善于老例翻新,见人所未见。许多同学苦于知识仓库中事例之少,只能在有限的几个古代名人之间兜圈子,结果充满陈词滥调,面目可憎。其实,即使是他人熟知的事例,只要视角独特,从熟知的人身上挖掘出不为人知的东西,见人所未见,化腐朽为神奇,也能新人耳目,使论说有力。比如对李白,通常我们看到的是浪漫豪放、傲视权贵,但如果你对他的经历、思想、性格、为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你一定会看到更多的东西。写作时抓住李白个性中的某一侧面,取其所需,为我所用,文章新意也就来了。联系到今年高考作文,同样写李白,有同学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他的生活是绿色的”,就不行,而有同学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他的生活是绿色的”,就很恰当了。(因为前者说的是傲视权贵,这与“绿色”无关,后者讲的是寄情山水、亲近自然,就很贴合“绿色”了。)这很好地说明,同一个素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