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22

[ 任方菊 文选 ]   

给阅读教学少留点遗憾

◇ 任方菊

  【摘 要】鉴于农村高中学生的现状,对于现代文的阅读教学,需把握住这样两条纲:第一,努力把握每一篇文章的思路;第二,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细读文本,揣摩语言。循此,阅读教学将少留遗憾。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农村高中 文章思路 细读文本
  
  农村高中学生学语文常有这样的状况:教材中许多经典的文章读不懂;不喜欢语文阅读教学课;学语文跟着感觉走;三年高中下来,语文阅读能力并不比初中时有所提高。这里面的原因除了语文学科不能给学生的考试成绩带来短暂的显性效应而使得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外,还有经典文章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太大,再有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可能存在着问题。种种复杂的原因使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大遗憾。怎么样改变目前的这种现状,使阅读教学少留遗憾呢?
  一、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把握每一篇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笔者虽称不上叶先生所说的“最好的语文老师”,但始终把“把握每一篇文章的思路”作为教学任何一篇文章的第一个目标,或者是教学的轴心。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同类型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较难读懂的散文、社科文等最好能够采用找关键句的方式,并且做到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来解读文本。
  以《前方》为例,这篇散文,让高一新生来阅读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摄影散文。再者,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高中生是不能很好领会的。要使学生能把握住文章的思路来读懂文章,那么教者必须先顺着文章的思路来做教学的指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这样的阅读指导:
  1.什么是摄影散文。
  特点:①画面内容的描述;②引发的联想(人生哲理)。
  2.找出文中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的句子。
  (1)第1自然段:他们去哪儿?
  (2)第8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3)第10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4)第12自然段: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3.找出由画面内容引发联想的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实质。
  [以上两个环节为的是把摄影的画面和作者的联想串联起来]
  4.探讨一:为什么人有离家的欲望?(阅读3—7段,用文中的句子或词语回答。)
  [这个探讨让学生明白文题的“前方”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人的“理想”,“前方的召唤”,即理想的召唤。人奔向前方,是为追求理想的内心冲动。]
  5.探讨二: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苦”在哪里?(找出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这个环节使学生明白人对“前方”的惶惑与茫然的精神之苦。]
  6.探讨三:人的悲剧性实质体现在哪里?(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的“三重悲剧”。]
  7.探讨四: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找出原文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分析。)
  [这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的“那个可避风雨的实在的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8.探讨五:综合全文分析,文中的“离家”和“归家”的“家”分别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9.探讨六:文中的“路”、“前方”、“家”各是什么含义?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全文的语句之后,归结到对概念的理解。问题虽小,但作用不能小看。它们就像一张大网的纲把全文的思路聚集起来。]
  这个教学指导,最大的特色就是各个教学环节都是顺着文章的思路层层展开的,同时每个环节问题的答案都基本上要求学生用文本中的言语来回答。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生来说显得太肤浅了。笔者认为,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什么会读不懂经典文章,甚至拒绝阅读教材中的经典文章,尤其是哲理性强的文章,除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外,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会摄取所阅读内容的信息,不能把所阅读的文字转化为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所以,对于阅读难度较大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法还是很可行的。并且,这样做最大的益处是学生由浅入深地斟酌文本的关键言语,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从而能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笔者还认为,针对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要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走进文本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常用比较的方法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顾名思义,就是要深入研读文章,可以“细”到一个语段、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标点。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辨析、品味、鉴赏文本的言语,这是“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品味、鉴赏文本的语言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解读文本的语言应该是多样化的,但笔者认为最基本并且见效明显的方法是:首先顺着文本的思路解读语言,其次要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内容可以是语言的不同形式。比如《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特色一般概括为:①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②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③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④化用诗句,自然贴切,具有浑然天成之美。(摘自《教师用书》)这些特点的前两点学生不难理解,但后两点尚需一番斟酌,在实际欣赏过程中若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余光中先生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所以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诗人。那么,文中的许多长句其实都是节奏跳跃着的诗。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一句,在形式上可把它改为: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
  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清明——这季雨
  诗人为什么不在这篇散文中把这样的长句都写成名正言顺的小诗呢?课堂上通过这样不同句子形式的比较欣赏后,学生都能感受到,唯有这样蕴满大量信息的、节奏和思维都跳跃着的长句方能传达出诗人对大陆的既深切又急切的思念之情。通过这样的“细读”,可以说作为读者的我们比常规的欣赏又进一步走近了作者。
  比较阅读还可以通过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来理解文本的语言。比如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就是一篇学生不容易读懂的小说。当笔者和学生顺着作品的思路对作品作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之后,学生又对小说的结尾“‘牛奶’,我喃喃地说……”进行了质疑。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疑问,笔者设计了几个跟小说前面情节有关的看似更符合常理的结尾。如:①“啊……!”②“给我烟!”我大声吼。经过比较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以“啊……!”或者以“给我烟!”的大声喊叫为结尾,主要停留在“我”对自身不幸遭遇的一时的心理反应上,不能深化小说的主题。因为当“我”已确定自己身上的四肢失去了三肢,也确定自己现在就在“三个月以前的学校”,“我”明白了过去美好的一切已不可能再回来,那么,“我”今后的“牛奶”又能从哪里来?也就是说“我”今后的生活保障从哪里来?所以以“‘牛奶’,我喃喃地说……”为结尾,意味着“我”已陷入了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深沉思考,流露出了“我”对自己参与战争行为的深深懊悔和对未来生活的重重担忧,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并达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目的。
  比较阅读的运用还可以细到一个词语或者是标点的替换。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怎样的比较方式是根据教者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这个方法也确实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好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给阅读教学少留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