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52

[ 黄志雄 文选 ]   

语文教学:为谁辛苦为谁忙

◇ 黄志雄

  【摘 要】在高中课堂,语文逐渐沦为边缘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把语文课堂变得“实用有趣”;其次要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将课外阅读变成课外“悦读”,这比读多少书更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专业能力 悦读
  
  在高中课堂,语文逐渐沦为边缘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导致语文教学存在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奇怪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认为:第一,语文考试试题形式是根源。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除了6分的默写,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来自课外,而中学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又一再强调要以书为本、以书为纲,可是到头来书上的习题一个都没考,你叫学生如何接受课本,专心听讲?高考中数理化常有满分,130分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而语文还没听过哪一年高考有考150分的考生,120分以上的也不多见。语文的平均分在90分左右,可见这样的命题很难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久了以后,学生就会以为:语文平时学不学、作文平时练不练都没关系,反正考好了也多不了几分,考差了也少不了几分。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第二,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内因。语文学科讲究的是日积月累,讲究的是长期的累积。应试教育讲究的是立竿见影,讲究的是“一课一得”。由于语文学科不像数理化那样做一题就有一题的收效,做了大量的题却不见明显的效果,渐渐地学生就会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一分耕耘很难有一分收获,在语文学习上,学生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如果我们在语文在教学时,也一遍遍地做题,更会使语文味尽失,还会被专家批得体无完肤,语文老师也逐渐地失去教学热情。第三,语文老师是关键。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将考点融入课堂,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的教师确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语言干瘪,平铺直叙,无抑扬顿挫,无节奏感,尽管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听起来兴趣不浓,最后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知识落实也不到位。
  当然,问题归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要在短时间内改革高考语文考试制度,并不现实,高中语文老师也没这个能力。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只要摸准了病因从而对症下药,学生对语文科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热情还是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的。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把语文课堂变得“实用有趣”
  1.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即教师在课前或用语言或用多媒体创造一种气氛,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启发学生的联想,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使学生进入角色。如我在今年教学周国平的《面对苦难》时,恰好是2010年4月21日——玉树哀悼日,所以我在课前跟全班同学默哀向玉树遇难同胞致哀,然后很好地就切入了“面对苦难”这样的主题,学生对于文中的内容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与理解。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从林志颖的《望海潮·御剑仙》入手,让学生对词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教《项羽本记》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这些歌学生也大都听过,只要教师多加选择运用,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去关注和发现新的幽默技巧,就能真正化为自己的技能,并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当然还得把握一定的分寸,既不能多,又不能滥。粤教版选修本《唐宋散文选读》中有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当时在课堂上,我就顺势讲了个这样的故事:一日,欧阳修出游,碰上一位自命不凡的大诗人李黑,李黑见到路边有一棵树,便诗兴大发,吟道:“路边一棵树,两个大丫杈。”一时没了下文。欧阳修听得后,便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李黑一听即刻连连叫好。一会儿又看到河边跑来一群鹅,李黑又诗性大发,吟道:“远处一群鹅,扑通跳下河。”欧阳修听得一笑后,见他又没了下文,不由随口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黑听后大喜异常,便又吟道:“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听到这儿不等他苦思,忙接上两句:“修(羞)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于是学生的一阵笑声中,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散发出来了,整节课的学习氛围都非常之好。
  3.提高课堂的实用性。最能体现是否有效教学的当然就是对学生的提问了。笔者曾经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课堂问题的设计太难学生就望而却步,太简单又没有价值。教师问的问题应具有思考性和推理性,而不应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是非问题。具有思考性和推理性的问题才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深思的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波澜,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如在学习《六一居士传》时,文中引用《庄子·渔父》的典故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有学生提出疑问:在文中的典故跟谈话有什么关系?引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老师就可以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启发:①这个典故是讲什么内容的?②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个典故的?对比作者自身,引用这个典故为了说明什么?
  二、喜欢上阅读比读多少书更为重要,将课外阅读变成课外“悦读”
  叶圣陶曾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出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他还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著名作家秦牧也曾说:“广泛涉猎知识很重要。”一个学生在高中三年时期,仅靠学几本教材就能把语文学得有多好,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学好课本知识,还要会学课本外的东西,让学生通过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引领,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课外延伸,带领他们发现他们自己视野以外的东西,只要引导他们发现了他们视野以外新的东西,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曾经我们也有老师给学生推荐过一些阅读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等。而从之后的调查来看,学生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目主要有:《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等。从这两份书目来看,老师推荐的书目和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同时,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我们要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会学习,形成习惯,就是对传统教学活动一种挑战。
  总之,改变现在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探索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英德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为谁辛苦为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