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30

[ 刘忠志 文选 ]   

浅谈新课程下的古诗文教学

◇ 刘忠志

  【摘 要】古诗文传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好古诗文对提高学生语文修养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来教学,不但消弱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 古诗文教学 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文本
  我们一直提倡情境教学。古诗文教学应适当地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感受人文熏陶,领略民族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现实性、生动性,较形象地展示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深刻领悟诗文的意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在教授《论语》一课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段影视作品中孔子与其弟子的视频对话,让学生感受孔子时代“教与学”的融洽氛围。再如:我们可以下载优秀的诗歌朗诵、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配音等等,这些能够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情绪状态,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在教古诗词的时候,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适当放上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二泉印月》、《战马奔腾》、《赛马》等,学生在听乐曲的同时,必然会结合文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感受音乐带给人心灵的愉悦的同时,进而感受诗文所创设的意境和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
  二、品读文本,体验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学生不仅能迅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感受文本的意境美、韵律美,受到美的形式、内涵、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从而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不少古诗文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如《爱莲说》一课,教师可以配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感知课文,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文意作好铺垫。听示范朗读后,教师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初步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学生有了充足的自读时间,才能保证把古诗文读通、读懂,才有可能读透、探究、感悟。将古诗文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读,让他们融入作品,自己去感知、联想、领悟,领略古诗文的魅力所在,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这些美文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通过诵读、美读,让学生自然受到这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
  三、扮演角色,深悟内涵
  初中生的语言基础较薄弱,古诗文对于他们来说,晦涩深奥。如果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很容易疲劳,更别提分析与鉴赏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特色了,所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本班学生实际,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古诗文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对话又富个性特征的古诗文,可以大胆采用角色表演法进行教学。此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可谓一举多得。如笔者在教学《狼》一课时,先让学生熟读该课达到背诵的地步,并能理解全文意思,进行复述。我看时机成熟了,说要选几个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十分兴奋,纷纷要求表演。我按照举手先后,选了几组学生,每组3人,分别扮演屠夫、两只狼。其他学生则做评委,对几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打分。几组学生表演完毕后,学生仍意犹未尽,课堂也因此达到了高潮。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的过程,就是对角色人物进行有效感知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协作与分享、宽容与沟通,从而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效率,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使全班学生都能收获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归纳,触类旁通
  现在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试题占据的比例在逐步增加。一般考查学生对常用实词的理解与辨析,对常见虚词也进行少量的考查。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串讲字词与句子的翻译外,要注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些实词、虚词,要追根求源,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举一反三,在阅读与翻译中应用自如。一些常见的实词或虚词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或类比,根据语境去分析实词或虚词的意思或作用。例如我们常见的“之”:①“之”作结构助词,“的”意思,这个在文言文中是比较多见的。②“之”作代词的,一般指代某人某事某物等。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③“之”作动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④“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⑤“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和“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文言文常见的实词与虚词包含多种意思与用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文言文教学中,特别是学生学过的文章多了,积累也多了,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去归纳、辨析,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对文言文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我们在用好用足了课本这个例子之后,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总结,寻找规律,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文意与内涵就不难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内涵与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郭园镇郭园初级中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