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生活化,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节日文化 语文教学 价值体现
节日是时间的框架。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曾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最富有诗意的语文学科,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生存交际的工具,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积淀历史底蕴、发展自身的心灵鸡汤。将节日文化开发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具有先天的有利条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节日文化能够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发节日文化资源,有利于教师从惯常的封闭状态中走出,由教学职业困倦走向教学职业的乐而不疲,获得新鲜的社会信息,更新知识储备。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承担着开发职能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这一任务,原有的专业知识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促使教师涉猎当代文学理论、社会学以及课程开发理论,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节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给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关于节日文化的比赛、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这样的课堂如何组织、如何协调、如何评价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都是新的课题。在这过程中,美好、快乐的节日心理和意蕴丰富的节日文化使教师觉得虽苦犹乐,教师无疑会获得提高和成长。
二、节日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公认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具有合作、创新的能力。时代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节日文化资源具有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特点,其开发利用能够自然、有效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节日文化种类众多,内容包罗万象,开发利用节日文化资源,使得语文课程远远超越了教科书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有利于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从中选择合适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三、节日文化能够拓展语文教学生活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开发利用节日文化资源,使语文教育具有了生活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远离学生生活,语文教学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隔膜”。要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要求语文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研究场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四、节日文化能够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文化以文教化,实质就是人文化、民族化。”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花圃中的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感情,吸收了民族文化中最持久的光华,浓缩了华夏人最深沉的敬畏和感动。“语文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与语文所负载的文化对话的活动,它有助于学生涵养文化精神,丰富文化底蕴,建构自我的文化情感和心灵世界。”“清明时节雨”、“中秋月中桂”、“菊开重九天”把我们带往那些特定的节日,让我们遐思、伤感、憧憬、祝福、达观。节日文化,就像遗传基因一样,流淌的是从先辈那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节日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无论是对晚辈后生言行品德的熏陶,还是人间亲情的渲染,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人们在欢度节日时那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都会极大地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刻而久远的。
激活传统节日,不但要挖掘其深厚的内涵,更要不断地为其注入新质。同时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正视传统文化,使其与当前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工作相结合,大力宣传唤起民众意识,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修养,为传统节日的复兴保驾护航。将节日文化引入中学语文课程,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开拓语文课程资源的文化视野。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