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50

[ 闭秀丽 文选 ]   

诗歌教学中诵读和赏析的关系及处理

◇ 闭秀丽

  【摘 要】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要教会学生懂得阅读、鉴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诗歌教学方法很多,但应离不开诵读和赏析。如何处理诵读和赏析的关系,是诗歌教学中应引起注意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 诵读 赏析
  
  一、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好现象
  由于受工具性的影响,当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是重赏析而对诵读缺乏应有的重视,整节课中都是老师没完没了的讲解和提问,学生忙于听课和记笔记,有时偶尔有齐读或指名读,也是为读而读,这是诗歌教学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叶圣陶先生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应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的糊搅一阵。”教学也如此,应清楚为什么要教。《课程标准》对诗歌、散文鉴赏的总体要求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对诗歌散文阅读鉴赏的基本能力是这样要求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可见诗歌教学应该更多地考虑发挥诗歌的审美作用,而不是认知作用。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那些能用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效果检测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探索一条适合中学诗歌教学的道路十分必要,我认为这条道路必须处理好诵读和赏析的关系。
  二、诗歌教学中诵读与赏析的关系
  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要求嚼出词味、领会文采、品味精妙。如果将诗歌的鉴赏当作一座宝塔的塔尖,那么诵读就是底座,赏析就是塔身。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须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以说诵读是鉴赏诗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回地诵。”反复地吟咏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深入解读作品,消释一些疑惑,甚至体会作品艺术上的精妙,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前人的教学经验及现代教学专家的教学建议看,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诗歌中的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来组合而成韵律,构成回还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所以阅读诗歌须吟哦,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诗的音乐美;而节奏的变化又是诗人情绪的变化,变化的就是诗人生命活动的节律,通过诵读,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在诗歌阅读中,学生通过诵读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并且能通过诵读来带动并加深领悟,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应在教学中把诵读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诵读是通往鉴赏的一把钥匙。
  由于诗歌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丰富、感情炽热、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特点,而学生受年纪轻、阅历浅、知识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单靠教学生诵读来完成诗歌阅读鉴赏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教学目的还需要教师的诠释和分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才可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其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渐入诗歌鉴赏的境界。
  三、诗歌教学中诵读和赏析的处理
  以我教《雨霖铃》为例,课前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上课时教师诵读,让学生边听边依据老师读的节奏、轻重音画出节拍、标出韵脚,之后让学生朗读;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后,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之后赏析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后检查学生诵读情况。通过“读”、“赏”(析)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不会在密密的诗歌丛林中迷路了。“读”、“赏”(析)结合要做到:
  1.强化诵读,追求美读。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范读,甚至领读。陈钟樑先生曾回忆他读中学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师,用他沙哑的嗓音,带着浓厚的苏北味动情朗诵《陈情表》的情景:“当他把‘陈情表’三个字一字一字地送到在座所有学生的耳畔时,整个教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读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时,声泪俱下;而读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时,更是泣不成声。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陈钟樑先生的例子说明了教师范读的魅力。教师本人的范读是名家的朗读录音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声音可能不够优美,朗读技巧可能不够娴熟,但读出来的是经过自己“二度创作”的作品,融入了教师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更容易用声音向学生传递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借助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为学生创造回味、思索和想象的空间,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教师不仅要范读,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美读。我们知道朗读分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的读为:读准——读通;中高层次的读为:读懂——品读(诵读)。首先要做到读准,即要达到朱熹说的“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其次要读懂,即初通大意。最后要达到品读(诵读),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所谓的美读,就是诵读(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中,学生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就能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2.确立重点,讲解分析。范读、朗读之后,学生对诗歌里蕴含的情感有了初步的体验,但这种体验还是稍纵即逝的,要想领悟到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高中阶段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初步揣摩诗的意境,二是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三是充分分析诗的感情,四是细细品味诗的语言。有限的课时要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都没到,因此要确立每首诗歌的鉴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或感受形象,或体味意境,或品味语言,或咀嚼情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将纸上的诗变为心中的诗,帮助学生建构对诗歌的理解。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中学。

诗歌教学中诵读和赏析的关系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