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27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 高 松

  【摘 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能力培养
  
  一、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该掌握3500到4000个汉字。中学阶段不像小学阶段那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给学生明确每篇文章中有几个生字。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对所教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以便在上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把教多少个生字、教什么生字当作自己教学的内容及目标之一。
  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字能力的培养是要经过训练的。中学阶段的认字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读特点,按照字不离词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读生字和辨析以前所学过的汉字。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读课内的汉字:
  1.直观的认读。例如在教学中教“螳螂”、“蝉蛹”、“蚂蟑”、“蝈”这些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出示这些昆虫的标本或者图画,让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这些汉字。
  2.字形相似的比较。例如“辍”与“啜”、“缈”与“渺”、“寥”与“缪”及“谬”、“搓”与“磋”及“蹉”等字,教师可以将它们的声旁和形旁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理解它们的不同意思。
  3.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比较。例如“碟”、“蝶”与“谍”、“牒”、“喋”,“栅”、“删”与“珊”、“姗”。
  4.以音定声。形旁相同而声旁不同的字,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从该字的读音来判断该字声旁的写法。如“艋”与“艟”、“瞄”与“瞟”。
  5.以义定形。对于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字,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该字表达的意义判断该字的字形。如“喧(与口有关,是说的意思)闹”与“寒暄(与太阳有关)”、“赡(与钱有关,意思是供给别人财物)养”与“瞻(从目,与看有关)仰”。
  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不仅要靠学生的自觉辨认,还要在反复的朗读中帮助记忆字形、字音、字义。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可以通过字典教学,让学生从字典中读准字音,从字典中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认读的能力。
  二、对学生认词能力的培养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单靠对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积累大量的词汇。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就谈不上语言能力的提高。无论是在平常的交流中,还是在写作中,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词条(包括词组、成语、熟语等)达五万余条。中学生如果掌握的汉字达到3500至4000个,再把握组词的规律,就可以掌握几万个词,语言能力就可以大大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扩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
  1.无意识的积累。例如在平时的读书看报中识记词语,这种积累目的性不明确,积累的词语的数量也有限;但它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方式。
  2.选择性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有目的性的,如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文章中选择词语。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文章中的词汇丰富、生动、优美,为词语教学提供了依据。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诗经》中出现的词语“信誓旦旦”、“夙兴夜寐”,《记念刘和珍君》中出现的“徘徊”、“寥落”、“长歌当哭”、“菲薄”、“殒身不恤”、“桀骜”等。由于中学课本中没有明确规定应该要认读哪些词语,要掌握哪些生词,学会应用哪些词语,这样学生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中要认真筛选好要求学生理解的和学会应用的词语,变随意性为计划性。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除引导学生从课本、课外积累和理解词汇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含有新词的文章,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吸取新词。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三、对学生理解句子能力的培养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中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说明了文章的优劣与遣词造句有直接的关系。学生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具备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的能力。学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推敲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好文章中的重点句。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的时候应选哪些句子呢?一般来说,要选文章中学生很难理解的句子,也就是难句、重点句、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和语法结构有代表性的、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含有修辞的句子。所谓难句,就是意义很深、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句子;所谓重点句,就是能够表达段落或者文章中心的句子;所谓表达有特色的句子,就是应用巧妙、写景状物、传情达意、说明描述生动的句子。
  2.通过语法分析来剖析句子的含义。这种方法既可以用来巩固系统的语法知识,又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时时处处学习课文中的词语搭配和排列。例如“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句中,“但”这个转折词语的应用,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的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最好的总结。
  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揣摩句子的表达。如“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的空中楼阁》)一句中,“含蓄”和“风度”本来是用来写人的,这里用来写小屋,把小屋写得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气质,从中寄托了对小屋的赞美与热爱,也暗含着作者人格中的尊严。
  4.从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着手。句子是由不同的词语所组成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药》)一句中,“掏”中有喜、有悲,既舍不得花,又愿意把它尽快花出去。这些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掏”表现出来的。老栓接了钱,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一个“按”字描写出他感到钱来之不易,今天用之不平常,又恐有误,格外谨慎的心情。
  5.看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读出句子表达的情感。如:“我什么都喜欢。”“我什么都不喜欢!”后句表达的情感就要比前句表达的情感强烈。
  教师平时引导学生解词造句、比较近义词、找反义词、练习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体会一些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背诵等等,也都不失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还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知识越渊博,阅历越深厚,经验越丰富,其语感就越强。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及社会经验的积累,要多引导学生实践,扩大视野。这样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就会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第一中学。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