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10期 ID: 137629

[ 邹海华 文选 ]   

巧借成语辅助文言文教学

◇ 邹海华

  【摘 要】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言和文化的“活化石”,是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和文化的一把钥匙。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这把钥匙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成语 文言文教学 文言知识 文化常识 辅助教学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固定词组,一般由四个字组成,是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而来,它脱胎于古代汉语,运用于当前。许多成语至今依然保留着古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同时还蕴含很多古代文学文化知识,是我们语言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是我们古人为了精辟、准确地表达意思,而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将一个词组作为固定用法的结果。由于成语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它实际上就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活着的古汉语。因此,成语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是我们通往古代文化的桥梁,是我们学习古代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一、借助成语理解、记忆文言词语
  学文言文最大的问题在于文言词语,文言文中很多实词,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多数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等等,因此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不同,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容易记住;而成语中依然保留了这些词语的古代意义,学生对这些成语也都比较熟悉,容易理解,一看就明白,并且因为成语大多是四字或八字的形式,便于记忆,因此如果能巧妙借助成语,问题就简单多了。如笔者在教贾谊的《过秦论》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三段“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句中的“池”,学生很不理解,尽管给他们讲解了,但课后让学生解释、翻译,有很多学生还是不会,仍然用“池”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意思解释。文言文中的“池”一般作“护城河”解释,与今义“池塘”相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记牢,因此笔者借助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金城汤池”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学生不仅理解,而且也记住了。又如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句,很多学生因为句中的“克”字影响自己对整句话的理解,因此,笔者在讲解时借助大家熟悉的成语“克勤克俭”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成语中的“克”字解释为“能够”,因此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在这之后当学生学到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这一句中的“克”时就不再陌生了。再如当笔者在教学《诗经·氓》时,诗中有这样一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教学时,学生总是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来理解“爽”字,造成误解。因此,笔者借助成语“屡试不爽”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屡试不爽”的“爽”是“差错”的意思,那么“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一开始时学生不会这样自觉地迁移,教师应及时联系成语举例点拨,这样便于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养成这种知识迁移的习惯了,帮助自己理解和积累文言词语。
  二、借助成语学习、掌握文言语法
  文言文的语法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难点,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是学生学习文言的一大障碍。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词类活用,什么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笔者曾经用了几节课给学生讲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讲完后通过练习检测,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不会,也不懂。其实,我们可以从成语的语法结构中得到启发,借助成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例如成语“衣锦还乡”直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穿着锦衣回家乡”,其中的名词“衣”在这里当作动词“穿”讲。从这一成语中,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出成语中的“衣”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常出现的“衣”的用法,而是活用了,从而领悟并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一文言语法规则。又如成语“时不我待”,直译的意思是“时间不等我”,其中的“我”,在现代汉语中作宾语,而在文言中却放在谓语“待”前面,这就是文言“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还有“惟利是图”,直译的意思是“一心只是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其中“惟……是……”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因此,当学到“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这一文言例句时,就不难理解:“哎,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依靠哥嫂抚养。”也就能准确地把握这句中的宾语前置这一文言句式了。可以说,通过一个成语,就可以了解文言的一种语法规律,而文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的不同,即使细分,充其量不过三四十处。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三四十个成语,就能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语法,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值得思考和尝试的。
  三、借助成语学习、积累文化知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词组,它的产生及发展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有些成语涉及到很多古代文化知识,如果梳理它,准确地把握它,将有助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例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有这样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学生对于“萧墙”一词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成语“祸起萧墙”、“衅起萧墙”来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中“萧墙”的解释是:古代住宅最外面是门(院门),门外或门内有屏,叫萧墙、照墙或照壁。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啊。”学生今后遇到“萧墙”一词就不再陌生了,从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相关的知识。再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于楼和阁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成语“琼楼玉宇”、“束之高阁”来帮助理解和积累。通过这两个成语我们可以让学生记住古代重屋就叫楼,小楼就叫阁。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句话,而且还积累了古代建筑中楼和阁的相关文化知识。
  文言文难学、难教,在于它距离我们时代久远,在于它与现代汉语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别,在于它有很多古代文化知识我们并不熟悉,而成语中却保留了这些古代文言文中文言和文化现象,正好起到衔接古与今的作用,我们借助成语这把钥匙,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

巧借成语辅助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