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用多种方式读来品味本文清丽的语言,体验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体味散文诗思想感情,把握散文诗借景写人托物言情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并能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影像资料、MP3歌曲、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交流
师(面带微笑):问问大家,当我们生病时,是谁忙前忙后细心照顾我们?
生:妈妈。
师:当寒流袭来,是谁唠唠叨叨催我们添衣?
生:妈妈。
师:突然一场风雨袭来,放学时的校门口,拥挤的人流中,焦急等待你的出现的又是谁的身影?
生:妈妈。
师:生活中,总会有些小磕磕绊绊,甚至风风雨雨,但有一个人永远会和我们一起面对,那是母亲。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歌曲,学生静静地倾听。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1:我想念妈妈。
生2:我认为母亲太伟大。
生3: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
师:是啊!母爱无私伟大,歌唱家用歌声来赞美母爱,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冰心奶奶又是怎样用语言来传递这浓浓母爱呢?下面,让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诗。(板书课题(《荷叶母亲》)(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打出课题)
师:同学们,将你们知道的关于冰心奶奶的资料,来介绍一下,让我们资源共享。(大家纷纷举手)
生1: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生2: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师:刚才两个同学真棒!养成预习好习惯。(热烈的掌声)
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看吧!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出示幻灯片展示冰心画像)
师:同学们针对散文诗,你们认为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学生讨论)
生1:它是散文诗,具有诗的特点,应多读。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善于观察和思考,除了读以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课文的语言很美,还应品析。
师:我们班上的同学很爱思考,综合你们的点子,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学习(在黑板上出示学法指导:读——问——品——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步读,朗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扫清语音上的障碍,能读准字音,用准确的普通话朗读,朗诵时还要读出节奏,情感,以及把握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先尝试运用朗读技巧自由朗读,并请找出生字并注音。
(生小声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检查,投影重点字词)
姊妹zǐ mèi 菡萏hàndàn 攲斜qī xié
荫蔽yīn bì 徘徊páihuái 并蒂bìng dì
师:下面请大家先说说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读出来了,好像是母爱。
生: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师:你从课文哪些文字得出这一观点的?
生:最后一自然段得知。
师:用声音怎样才能将这种感情完美的表达出来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读课文,并注意体会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变化,看谁听得最专心。
(生聚精会神地听,边听边做批注)
师:同学们听得很专注,而且我还注意到同学们及时把朗读时节奏,速度,语调的变化作好批注。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谈谈朗读时节奏,速度,语调应怎样注意?
生:语调柔和、舒缓,语速不快不慢。
生:要饱含深情。
师:刚才,听了名家的朗读,我发现同学们都被陶醉在其中,那你们想不想模仿她美美地读呢?
生:想!
师:好!下面,让我们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地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选一段文字单独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男生:(配乐)朗读。(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们觉得他读时,好在哪些方面?
生:他不仅把节奏把握得比较好,而且很有感情。
师:点评很好,哪位女生敢向他挑战?
女生:(配乐)朗读。(更加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更加热烈,你们觉得她的朗读好在什么地方?
生:她读的时候不但注重节奏的变化,而且我觉得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完全与作者的心灵相融,情感更加投入、细腻。(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同学不但对朗读技巧把握得很好,而且点评也很精彩。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书写母爱,抒发对母亲的深情的?
(三)仔细品味,深情体验
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解决,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展示。
投影出示问题:
问题一:根据课文内容,解题。“荷叶”与“母亲”之间有什么关联?试用一个词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本文描写的重点是红莲,为什么还要描写白莲,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看到红莲在绿叶间亭亭开放,不是应该惊喜吗?为何还是“不适意”、“徘徊”?
问题四:作者“不适意”,“徘徊”甚至“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又是什么让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下面来分组进行展示。
小组代表1:文章的标题是《荷叶母亲》,我觉得可以在两者之间加“是”,或者加“如同”。我根据课文第6-7自然段内容,觉得荷叶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红莲。(板书:荷叶是母亲)
小组代表2:我也觉得这两段文字中的“慢慢的”“倾侧”“覆盖”“勇敢慈怜”这几个词表现出荷叶就像母亲一样保护红莲。
教师总结: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下,安全成长着,就像一个稚嫩的孩童躲在母亲温暖的怀抱。如果没有荷叶的荫庇,红莲会怎样呢?
小组代表3:像白莲一样。白莲在风雨的一夜打击下凋谢了,很悲惨!
小组代表4:我觉得作者是借白莲的悲惨来衬托红莲在荷叶母亲的保护下的幸运。
小组代表5:我认为作者不适意的原因是替红莲担心,怕它会像白莲一样被风雨摧残。
小组代表6:我也认为是这样,因为文中写道:“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那么我们能否回到文章的开头部分,看看课文还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
小组代表7:写和祖父在园里赏莲,祖父说开三蒂莲的时候,家里生了三姐妹,红莲就是“我”,作者把红莲当做自己,所以不适意,甚至不敢下阶去。(学生纷纷点头)
(板书:红莲是“我”)
师:这位同学想得很深入,理解到位,那又是什么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呢?
小组代表8:是母亲,文中说:“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小组代表9:我认为是看到风雨中荷叶保护红莲的画面。
师:(引导)其实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对,合在一起就是完美的答案。作者借景写人,托荷赞母。文中将“我”比作风吹雨打的荷花,将母亲比作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进而歌颂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四)拓展延伸,体验情美
师:通过刚才的品析我们已经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现实生活中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请听一则真实的故事(出示幻灯片《三袋米的故事》)
师:当今物欲横流,母爱的博大、温馨是何等的可贵。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曾发生过如此感人的事情,但母爱却无时无刻不洋溢在你的身边,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也学习我们这篇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好吗?
生1:母亲是伞,人生路上,替我遮风挡雨,一路伴我前行!
生2:母亲是温暖的摇篮,摇啊摇,把我摇进甜美的梦乡。
生3:母亲是参天的大树,我是茂密的树叶间欢快歌唱的小鸟。
……
师: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今天,同学们都用笔深情记录下了对母亲的爱,课堂上时间有限,让我们回家以后,面对母亲,深情地把我们心中的话对母亲说说好吗?
陈冬萍,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