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自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以来,常常注重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评判,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审美教育功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诗歌鉴赏就是要引导学生自由地欣赏美、发现美、进而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然而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学生还不能熟练进行分类鉴赏,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对各类诗歌的特征意象理解还比较模糊,本文就诗歌的分类鉴赏作简要分析:
一.怀古诗
怀古诗将史事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的遭遇(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与评价(如杜牧《赤壁》)。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常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其前加“咏”,或在其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特征意象:古迹、古代建功立业的人物
③基本主题:a.寄托诗人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志向;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多为借古讽(伤)今;c.揭露统治者的昏庸,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d.悲叹年华易逝,壮志未酬。
二.送别诗
1、形式标志:标题中一般有“别”、“赠”、“送”等字眼。
2、特征意象:柳、酒、歌、船(舟)、长亭、短亭、灞陵桥、南浦。
3、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离情别恨的愁绪;③对友人的思念;④从对方落笔,写友人念己,实则反映自己孤寂情怀。
三.羁旅行役诗、闺怨诗
古人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飘泊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他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内容上或触景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或托物传情(如月、雁、笛、柳)。
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2、羁旅诗的基本主题:行旅之人的旅途艰辛、飘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清冷孤寂、思乡思亲。
3、闺怨诗的主题:①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②表现宫中女子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四.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战争,边塞为主题的诗歌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士子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要比科举进身容易的多,且统治者尚武轻文,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斗的时代气氛,雄奇壮丽的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边塞诗派。
1、形式标志:标题中含塞、征等字,有的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从军行等)。
2、特征意象:玉门关、阳关、胡人、胡马、羌笛、明月、大漠、胡天等。
3、基本主题:①表现雄奇壮丽的边塞景观;②建功立业,奋勇杀敌、视死卫国的决心;③山河破碎的痛苦;④久居边关的思乡之愁;⑤塞外生活的艰辛苦痛;⑥报国无门的怨愤;⑦归家无望的哀痛。
五.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张籍、王建。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新洗练。这类诗歌的特点常常是情景交融。
1、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
2、基本主题:①寄情田园山水,渴望安静、恬淡以及农家的悠闲与欢乐;②描绘山川美景,抒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和隐逸情怀;④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六.咏物言志诗
1、形式标志:往往以“咏梅”“秋菊”“孤桐”等为题,常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寄托某种志趣、精神、品格。
2、特征意象: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等。
3、主题内容: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心志或追求,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或对人世的评价。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加以赏析。
诗歌鉴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在探究体验中得到情感释放和心理满足,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然而只有善于总结、归纳、提炼,才能牢牢牵住诗歌鉴赏中的“牛耳”。本文对诗歌内容进行条分缕析,意在期望学生从根本上揭开诗歌的面纱,在鉴赏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见识诗歌的真淳。
常兰芬,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