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60

[ 张磊 文选 ] [ 张磊 文选 ]   

谈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学习管理

◇ 张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已经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逐渐被老师们重视。然而,受应试教育、教育资源及阅读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学生们的图书资源非常有限,家长、学生、甚至老师对课外阅读都抱有一种漠视的态度,因而语文学习追求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提升变得更加艰难,学习效率不高。笔者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管理的探索,发现把自主学习模式引进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自主学习,将素养提升与能力培养交融在过程中,是境界之一。
  我实施的课外阅读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多元化的阅读材料,选择体现中华民族和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追求的经典作品来读,为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底”。比如学习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学生结识了一位为探险事业而甘愿献身的英雄斯科特,兴趣浓厚,纷纷讨论斯科特一行的牺牲是否值得。我乘机介绍了探险的意义、我国探险英雄余纯顺等人事迹。学生就自发确定了一个月的阅读计划,找来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鲁滨孙漂流记》等相关书籍,还上网查找了尧茂书等探险家的事迹,尽管还不能完全理解探险家的世界观,但学生的灵魂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理解了人生的另一种意义。
  像这样的专题阅读既可以围绕教材展开,也可以结合文化现象的探讨进行,还可以涉足其他学科作补充阅读。如此,在设法解决疑惑的过程中,素养,诸如独立的人格意识,独特的精神意识、厚实的文化意识、真实的科学意识以及富有个性的批判意识等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的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展示、诗歌朗诵等活动把课外阅读成果加以升华,“阅读——体验——分享”这种螺旋式结构强调学习途径、手段、收获的多元,必然激发各种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自主学习,以个性化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境界之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自主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成为有体验、有发现的“每一个”,独立的一个。我的做法是同题阅读实现分层管理,异题阅读各自习有所得,我并不指望学生每读一篇会收获几种阅读技巧,也不一定非要写读后心得,但因不同成绩、不同兴趣而结成的小组在每周的阅读摘评课一定要汇报交流心得,对语文基础弱、成绩差的学生的读书心得要帮助整理,该生整理后在全班展示,给予加分等奖励;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形式的活动展现成果。
  这样的学习状态,每个学生在独立中获得兴趣,在合作中感知责任、强化兴趣,他们既能在独立阅读中获得个性体验,又能通过交流活动展示自己的认知坐标,习得探索方法,形成学科能力,这样的亲历感和成就感是学习者的动力,而这是课外阅读的新境界。
  ——自主学习,用广阔的视角和优化的策略改变学习的单一性和低效率,是境界之三。
  自主的课外阅读弥补了语文教材的不足,拓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自主的课外阅读在作品的选取上是自由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亮点,学生可以从中广泛地接触和大量地汲取各种语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既拓展了学生求知的视野,又促进了各种语文能力的融合。
  在自主学习的管理中,教师应该把指导阅读策略放在重要位置,明确学习策略的作用和基本步骤,并对学习策略的优化进行持续的科学训练,以改变“广种薄收”只读不提高的低效阅读模式。我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展进行反思,包括阅读速度、字词积累、生成体验、方法借鉴等方面,每月一次。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还会使学生持续关心自己的学习成效,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把自主学习管理模式引进语文课外阅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语文”境界。师生们在思想中奔跑,在底蕴中汲取,在平等中促进,课外阅读习惯得到有效改善。笔者思索,在新课改积极减负下的学习管理,是示范,是引导,更是为了能让学生独立、诗意、幸福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张磊,教师,现居辽宁建平。

谈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学习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