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新中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为我国通用的规范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几年来,普通话的普及率仍然如此之低,令人堪忧。普通话普及的目的是为了人们之间更好地交流,提高效率,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其意义非常重要。但是,在一个方言充斥的地方要普及普通话,不可避免的是要遇到方言与普通话的冲突。
一.中小学阶段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
1.中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在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
2.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小学阶段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
3.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为孩子今后顺利地与人交流、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普通话遭遇方言的常见现象
1.作文中的方言
由于日常习惯,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脑海中构思的内容会自然的用方言来表达,如:在说口渴想喝水时,会说“我gang(很)gan kuo (口渴)lian,想ha(喝)口水”;在写受人表扬时,说“你还gang (很)能lie”……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
2.“告状”中的方言
同学间发生矛盾时,有些学生会主动跑来告诉老师。在向老师陈述事情经过时,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他们往往可以将普通话与方言互通有无,将方言用普通话的发音说出来;还有部分同学可以在普通话和方言间来去自如,一会儿是普通话,当觉得普通话不能表达意思、表明感受时就改成方言。
三.影响学生普通话发展的因素
1.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所处的语言环境主要来自家庭。许多家长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认为方言能最真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孩子直接模仿,影响了孩子的普通话学习。
2.学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强调把普通话的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并强调把普通话教学与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我国普通话教学起到了指导规范和促进作用。尽管如此,学校中仍然有一些不利于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因素存在,如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或只在上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而课后又回归方言。
3.社会。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三个大环境。这个环境相对于前两个环境而言,人多而且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仅会接触到本地区的方言,对学生普通话的发展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4.传媒。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大量电子视听播放设备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方言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如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各类方言小品节目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不少上座率很高的影视作品,方言在其中也大行其道。这些对小学生的普通话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普通话中克服方言影响的措施
1.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2.学校在强化法规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范意识。
有计划地举行普通话培训,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学校为每位教职工订购普通话培训教材,定期聘请教师为教职工进行辅导。
普通话和方言作为不同文化的两种载体,是可以并存的,推广普通话,并非是限制孩子在任何环境都讲这一种“话”,要让他们学会区分方言和普通话,其实,方言是不用教的,更无需保护,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方言区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随着科技进步,普通话将成为一种新时代的城市语言,我们应敞开胸怀,同时代对话,将普通话推广进行到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张成红,闫成敏,教师,现居山东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