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7期 ID: 405677

  

对比手法与谋篇布局

◇ 朱建平

  文章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可以按并列、对比、递进等来辨认。笔者在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递进式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困难,而对比式的运用最能表达学生那真挚的思想与情感。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本文试以“对比”手法的运用为例谈谋篇布局。
  一.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心理的变异
  习作《年酒》就是使用对比的手法来抒情表意的。
  文章先写小时候所见的郭大叔是个很有“伤心事”的,是个来我家里时“手里总是免不了会有一瓶烧酒和一包熟花生米”的,是个“情不自禁地举起酒杯,……”最后“唉”地叹一声气的郭大叔。在简略的陈述和一段细节描写中,郭大叔与我父亲已是一对知己式的朋友。
  文章后半部分暗显中年发迹的郭大叔与我们的交往也已是“好久不见”。大过年的某一天,郭大叔拉我们一家上饭店。但,席间的我们一家是“都跟随着站起来迎合着,小心翼翼地吃着笑着”。作者笔下的父亲似有中年闰土见到“老爷”时候的味道了。于是,我再也找不回在我年少时,“最爱找父亲喝酒”的郭大叔与我父亲的那一份知己之情了。
  郭大叔与我们一家的情感随岁月的更替而流失,或者说今日之情早已不再是当年之情。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个性化”色彩浓郁的思索与感悟,并且使得这一变化的情感得以强化。
  二.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叙述所构成的画面内部运用对比手法强化思维认知的提升
  习作《长大》中的画面一是作者在理发店与理发师对话的一个场景。也许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顾客,理发师们的话题都是不同的。作者由此想到了见面称呼的变化:由“小朋友,多大了”取而代之为“同学,上几年级了”,由“小朋友,你乖吗”取而代之为“成绩如何”。其实,改变的不只是称呼,对人的关注点在变化。这不是人们的思维在创新,只是缘于“我”长大了。在对比中感悟“我”的长大。
  画面二是作者在家中与父母亲的餐桌上对话的又一个场景。从前的饭桌上很少听到我的声音,基本上没有能力插话也没有机会轮上我发言。而现在,父母时常会在讲完某个人或某件事时信口添上句“你看呢”,似乎在等待我的看法。
  父母对“我”的态度“人性化”了,开始注重“我”的看法与观点,家庭氛围也随之和谐了许多。细细想来,还是缘于“我”长大了啊。餐桌上的对话,是在“角色”的转换中形成对比,对比中作者在感悟长大。
  三.在事件的叙述中对不同人物形象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人生百态的思考
  习作《我北行,故人南去》叙述的是作者在某公交站台遇见一位盲人用二胡拉唱卖艺时所发生的事。
  文章对声音的描写有三处,分别是“硬币碰撞杯底,发出轻微的‘叮’的一声”;“几枚钢镚‘叮叮当当’的投下去”;“车门‘嘎吱’一声在他身后合上”。
  第一处“轻微的‘叮’的一声”,硬币与杯底的距离不是很大,碰撞之声就是很轻微的一声“叮”,可以想象到那是候车的老人弯腰后的投币姿势,从中透出的是乘车老人们的慈祥与善良。
  第二处“叮叮当当的”钢镚声,来自花蝴蝶似的小姑娘的善举,小姑娘虽不懂得善举也需要用平视甚至弯腰的姿态呈现,但天真烂漫童心纯真的形象由此可见。
  第三处,车门合上的“嘎吱”一声,传递出的不仅仅是金属碰撞的冰冷,也让我们微微感觉到了司机不住地按喇叭,那全然不顾“摸索着”走上公交车台阶的盲人的艰难,冷漠无情的“催”促之心毕现。
  文中的“老人”“小姑娘”和“司机”,虽着笔不多,但因身份、年龄、修养的不同而传神地呈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强化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四.叙述材料本身隐含的“意义”与客观表象之间的隐性式对比凸现出人生价值观的取向
  习作《我北行,故人南去》所选材料本身隐含的平民、底层、弱势等“意义”,与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升后的现实态势之间所形成的“隐性”式对比,凸现出作者对社会、对个体关注中所表现出的人生观和价值审美的取向。
  在这里,对比的另一方,可以是隐去不写而读者心里已经明了的。于是,作品中那极富个性色彩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和习作中的“盲人”们而得到鲜明的体现。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文章主体部分在叙述过程中常见的几种对比写作方法。在实际的写作训练过程中,我也惊喜地发现同学们虽不擅长但已能恰当使用对比这一方法。于是,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就有了更多极富个性色彩的思想真挚与情感浓郁的表达。
  
  朱建平,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对比手法与谋篇布局